我们不局限于这个事件,我们要更深入的探讨整个商业模式。我们必须要问:
不用山头用什么?
实际上,需要细致品饮的东西,大多和产地密不可分。叫风土也好,什么也好,代表了土壤,气候,环境的综合作用。比如葡萄酒,比如咖啡,这个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产地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决定性的信息。
在这些市场上,如果我们要理解一款产品,需要更加全面的信息,主要来说三大块:品种、产地、工艺,而把这些整合起来的是品牌。
一个成熟的市场上,大家对产品形成认知的对象应该是品牌,或者品牌下的具体产品,而不可能仅仅是产地。
产地帮我们理解这款茶的某些背景与特质,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哪个产地也有好的,也有泛泛的。同样的,品种也不绝对,各种葡萄品种都有不同品质的葡萄酒产品。工艺也如此,在一定标准之上,并没有单纯的好坏,关键是要适合这款产品。
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品牌,只要这个品牌的产品有品质的连贯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不需要特别专业,他只需要信任品牌,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深入了解。
记住这句话:品牌大于产地,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古树普洱是不是特殊呢?前面也讲了,由于古树树种的丰富性远远大于咖啡和葡萄酒,对环境的敏感性也更强,应该说更加适用于这个规律。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完全体现,那只是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原因。
已经在改变
这个发展方向,但凡脑子清楚的茶商茶企,已经明白过来。我和一些做古树的茶企朋友交流,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经历过这个坑,现在都开始跨过去,开始用自己的品牌,产品用自己起的名字。不管这名字是高雅也好,粗俗也罢,各有各的市场,反正这一步,必须要走。
这样不仅对茶商来说,打破了发展的瓶颈,对原材料市场的稳定,整个行业的均衡发展,茶山的长期保护都有很大的好处。说实话,一公斤几十万,那树不累吗?就算多采一斤鲜叶多一万,要不打催芽素、叶面肥,不需要定力吗?利益太集中,人心就复杂,市场就会变形。
所谓山头茶,大众能记得住的茶山就那么几个,在我们的数据库里,叫得上名字的古树村寨何啻上千!那么多同样品质优异的茶山,因为没有炒作,一直被冷落,管理跟不上,制约了发展。如果大家关注的是品牌,品牌关注的是品质,这就好办了,这些品牌就会自己筛选原料来源,只要好就行了,何必老是在古六大、新八大、勐库东西半山里面转。以质说话,那整个行业的发展就有了更好的基础。
对茶商来说,不再受产地制约,能够更加专注于品质;对原料市场来说,促进了各地区均衡发展,避免名山资源过度集中的种种问题;对消费者来说,也能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茶品,何乐而不为!
有人说,小茶商怎么办,品牌没有影响力啊。其实这和品牌的影响力没关系,关键是你对茶的品质有没有信心,如果有,把它的特点总结出来,传神的表达出来,一定比单纯的用茶山的名字效果更好,也更长久。
我们开始阶段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不大,但是坚持这条路,认可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茶友都对品种耳熟能详,每个品种都有一定的粉丝,也在印证着品质优先的理念。
只谈山头的时代就要过去了,如果卖茶的除了山头,啥也没得说,那要么是不太清晰,对古树理解有限;要么是别有用心,只想借名牟利。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很难长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