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中俄蒙“万里茶道”商
下一主题:茶语App3.0上线 新版
茯茶在泾阳制成后,由陆路西运。陆路用马车和骆驼运输,经长武、泾州、平凉、定西等至兰州、巩昌(今甘肃陇西)入库,然后凭票提茶,自由贸易。销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西亚、俄罗斯牧区。尤其是当清政府准许嘉峪关为通商据点后,茶叶源源不断的输往俄国。据记载,当时俄国所需砖茶,占俄国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全系湖南人的南柜,如:乾益升、鼎裕隆等五、六家。南柜乾益升一家请领茶票约是全部的一半之多,每年销茶达五、六百余票,每封茶官方规定价格为纹银一两七钱左右,每票合计价款银1260余两。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泾阳社树姚家还以雅安为中心,又设分号于缅甸、越南、印尼等地,并在上海,沙市,汉口一带开设口岸。泾阳谚语有“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桥头一撮毛”;“吴家伙计天下走遍,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在这些富商大贾的影响下,泾阳商贸更加繁荣,当时能挂上号的商号、货栈、店铺达到260多家,随之经营方式也出现多样化。有“自东自掌”独家经营的;也有财东出资,掌柜的出人协办生意的“劳资”合营型;还有几户财东以资金多少,顶股合伙的“合股生意”。
民国后期,陇海铁路的开通,极大的改善了南北、东西物资的运输条件,过泾茶叶及其他货品锐减。泾阳、三原作为关中主要贸易集散地,日渐式微。西安、咸阳、宝鸡、潼关等铁路沿线城市逐渐崛起。
以茶追剧,不见不散。(文:奚斌锋,资料来源:互联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