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是西方管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是管理的基础理论,也是最基本的管理原则。
5、《设计中的设计》 作者:原研哉
设计也是一门大学科。下一个30年,商业物种的演化将从“从无到有”,进展到“从有到好”。
消费升级的时代,产品颜值升级、服务升级,消费者对每个品牌的任何场景都要升级。设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会与科技一样改变世界。
这本书是设计的入门。这中间说,设计不是艺术,设计是为需求服务的。如何为需求服务,在平面、工业、商业空间的表达,有很多技巧。这句话很简单,也足够我们实践20年,去寻找自己的方法。
以上都是在商业世界经过30年、50年甚至上百年检验的基本理论。不要看心灵鸡汤,你永远找不到那把勺子。所有的学习,最高效的办法就是:1、看经典。2、干。
在实践的过程中,把理论转化成独有的方法,这就是从知识到技能的过程。
· 商业认知的过程
任何学习都有一个闭环:不懂—懂—会做—做好…不懂。这个闭环周而复始。
无数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学习都是如此:不懂到懂,是知识,很容易学会;懂到会很难,这是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过程,需要专注;会做到做好最难,99%过不去,做好了,做到了前10名,才能形成你的优势,这个过程要有足够好的方法。
所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认清自己到底处在那个阶段,在创业出发之前对自己有相对充分的评估,才能知道你的不足、短板在哪里,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创业案例:小罐茶的策略与路径
小罐茶的路径分为三个部分:洞察、设计和产业链布局。
整个大逻辑就是我们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基于对问题的发现,重新设计了进入茶行业的策略和整个产品体系。基于初步的市场验证,我们快速地进行产业链布局。
1、洞察。对品类、行业、用户、需求和消费场景的洞察,找到问题。
· 品类,茶是什么?
中国的十大名茶,每个的干茶和茶汤都不一样,从绿茶到红茶,再到普洱茶,颜色原来越深。
我们创业前曾经荒唐地认为,绿茶长在绿茶树上,红茶长在红茶树上,黑茶长在黑茶树上。
茶是一片神奇的树叶,是意外的发现,是生活方式的记录,也是健康的毒品,是一个特别特殊的东西。
· 行业,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
这个行业的问题在哪里?
茶没有清晰的价格,企业没有强势的品牌,投资者没有先进模式,大量的茶企不是因为缺钱而没有做大。
80后、90后眼中,茶是不洋气的东西。中国的孩子们被西方世界的咖啡抱走了,因为茶啰嗦、麻烦。
这个行业的老从业者,没有从新的视角去打扮中国茶。谁端茶杯过来,我们会觉得他老了。天价茶,又让人感到奢。
对茶叶品牌认知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十大名酒、十大名烟、十大名茶做对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品牌。
前面两者都是企业品牌,茅台在茅台股份公司手里,中华在上海烟草手里。茶的情况是什么?
西湖龙井在杭州市政府手里,普洱属于云南省政府、铁观音属于安溪县政府。所有人都可以享用它,所有人也都不去维护他。
十大名茶,非产品品牌,所以必须抛开品类换个维度重新定义品牌。这是此前所有人进入茶行业的时候,认知逻辑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的原因就是如此。中国茶的第一品牌天福茗茶,在整个行业中的份额不足0.5%,前100名茶企加起来连10%的市场份额都没有。
但在茅台占据白酒行业10%,中华占据烟草行业10%,伊利占据牛奶行业24%,这才是成熟的消费品行业。
· 产业链,缺乏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充分洗礼
从茶园到茶杯,茶叶的产业链很长,上游农业、中游工业、下游商业。中游工业化程度,标准化程度又比较差,下游品牌化能力差,就这三个核心的问题。
上游农民冰火两重天。龙井西湖买不到,旁边千岛湖的龙井卖不出去。老班章的村子,春茶一开,满村都是人,毛茶炒到1万多,隔壁村子没人去。这是茶叶的怪象,缺乏集约化种植管理。
中游工业化能力很差,生产效率非常低,标准化程度差。
下游品牌化弱,分工不足。
· 三类用户
茶小白:偶尔喝,碰到什么喝什么,不懂茶。
茶习惯:喝茶多年,不懂茶
茶领袖:发烧友,很懂茶
· 三个消费场景
买茶:没标准,到茶叶城容易被忽悠。
喝茶:不方便,啰嗦。
送茶:没价格。
中国人讲礼尚往来,你要清楚定义你的礼物是求人办事的礼,还是朋友之间的礼物。烟、酒、奢侈品都有价格,让对方了解你的情谊和意图,茶叶却没有。
· 三个使用场景
一群人喝,一个人在固定场景喝,在移动场景喝。
· 三种不同的中国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偏农产品的茶,这是大众茶,有品牌的机会,规模很大但毛利很低。
烟酒茶:偏消费品的茶,应该是品牌茶的天下。
琴棋书画诗酒茶:偏文化的茶,发烧友喝的,他们讲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很难统一。
总结一下,洞察就是看清问题,找到本质。观察能看到问题,但比较肤浅。
2、设计。针对问题的洞察,重新进行策略和产品的设计。
找到了问题,答案就不远了。
· 策略设计
小罐茶策略设计的核心是为中国茶做减法。
别人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把复杂的中国茶变简单。
为什么能变简单?我们掌握了真相,用专业的科学团队做这件事。
怎么做?
①茶叶,标准化,减去更多选择。
面对不专业的用户来说,不懂茶,到茶叶城每家都是琳琅满目一屋子,说什么你也不信,这就是结果。茶行业此前每个品类都有行业标准,但消费者的认知标准却是混乱的。
我们把重量、品级、价格、包装等全部要素进行统一,快速实现消费者认知的标准化。
②茶具,生活化。
景德镇的茶具城,全是传统范,千篇一律,繁琐,让人无从下手。我们是一家商业公司,需要接地气,贴着用户需求走,有了商业才能有文化。我们要加入用户体验的元素,我们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喝茶,把整个过程变简单,希望能够生活化。
总结一下,小罐茶的策略就是物质的茶标准化,文化的茶生活化,商业的茶品牌化。统一物质的产品标准,所有配套的道具,饮用场景融入到今天用户的生活场景当中去,商业的茶一定要走品牌的道路。
· 产品设计
基于上面的策略,就有了“小罐茶,大师作”。为了这六个字,我这个老创业者带着团队做了三年半。
①关于包装
有人说,这帮人脑袋被门挤了,一个破罐子做了三年半,我没有答案。
我只是在想,凭什么中国人喝茶有时手也不洗,用手一抓,对此司空见惯?小袋放在双肩包里,全部被挤碎,不爽也不高级,没人改变?
我们试图做一个既不是传统的瓶瓶罐罐,又不是现在的小包、小袋的全新包装,解决卫生、保存、携带的问题,甚至包括仪式感的问题。
2012年10月,日本神原秀夫的设计公司就参与到包装的设计,直到第8稿才向金属转移,到11稿才做出来。
有人不相信我们花了三年500万,但我觉得真没那么容易,因为我一开始就不知道答案。
如今,每一个产品的设计稿都在我们公司保存着,这是我们痛苦挣扎和思考的见证。
所以说,我们是以用户体验来做产品。我们第一阶段并不生产茶,但是我们要制定茶叶的认知和体验标准,改善的是从叶子到消费者嘴巴之间的这段体验。
2014年,乔布斯时代被雪藏的苹果旗舰店的设计师Tim Cobe为小罐茶设计第一家门店。
②关于茶叶
我飞到每个核心产区若干次,团队打好前站,我再跟大师沟通,把每个品类我们认为最顶级的制茶大师请出山,他来做、为自己这款产品代言。
目前小罐茶黑罐是大师手工做,金罐是机器模拟和还原大师技艺的大师作。每一罐坚持原产地,真空充氮,一罐一泡,手不碰茶。
③关于细节
金属罐和铝膜之间怎么封,没有人封过,我们建了全球第一条全自动封装线。但是要撕多大力呢?像撕酸奶那样,我们觉得没有质感,太紧了撕不开又很糟糕。
于是,我们有一位首席撕膜官,若干次撕之后,找到了18牛顿作为最佳的开启力。
④关于茶具
茶具我们有用于招待、单人和旅行的三套产品,适应多人、自己、移动三个场景。
茶具,我们讲了三个消费场景,多人、自己、移动三个状态,我们就是三套产品,招待用的、单人的、旅行的。
110ml的杯子,适应正常的商务场景。功夫茶一口一杯,客人一动手喝,主人就要动手倒,没完没了。一次性纸杯,来时一大杯,走时时候一小杯,没喝。
洞察完这个场景,把喝茶的过程全面量化,90—110ml的杯子,正常交谈,可以喝三五分钟,这三五分钟,水温下降到60-70摄氏度,还有香气。
所有的杯子、壶,在桌子上磕磕碰碰,陶瓷、金属和木质面板发生碰撞声,都做了解决。
此前陶瓷行业一直没做好的,让出水顺畅,茶叶又不出来的打孔技术,我们由做手机的工程师在机场上做了出来,1毫米的孔,解决这个问题。
总结一下,基于对茶叶消费场景的洞察,我们对茶叶进行了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对茶具进行了场景化的设计,让买、喝、送三种场景都变得简单。
简单的背后是科学。小罐茶基于洞察产品逻辑,做出的不仅仅是茶,而是锁定了消费人群,给出了关于茶的解决方案,用设计重塑了用户对茶的消费体验。
这就是设计。一件事情的复杂是守恒的。我们想让用户简单,就必须把复杂消化掉。产品背后的复杂,留给设计师、工程师,用户得到一个简单、体验又好的东西。
你多为用户做一分,用户就少了一分麻烦,用户如果多了一分麻烦,一定是你偷了懒。
目前小罐茶200人的总部有30人的设计团队,包括平面、产品、工业、空间四个方向。
大的创意请三家国际设计机构长期合作,落地细节的创新全部内部团队来干。这就是基于洞察、科学思维、深入设计。
3、布局产业链。改变一个原始的行业。
2016年,我们验证了产品的市场反应后,把目光投向了整个行业。这是一个原始的行业,大规模、现代化、标准化的制造能力非常差。如何改变?
过去我们做手机,是由我们做研发和品牌,富士康做制造,从不想做工厂。但是茶叶没有富士康,整个产业分工都没有完成,没有像样的工厂、大规模的茶园,产业链分工没有形成。
这对我们来说是问题,但也是机会,因为对所有进入中国茶叶的人来说,现状如此,都是公平的。
我们进行反向操作,正向整合。
四年准备后,我们在2016年验证市场,2017年投建了工厂,2018年大规模整合上游茶园,做全产业链。从无到有,从生态到有机,从茶园到庄园,这是我们未来三到五年必须完成的目标。
横向做多品牌布局。入门、进阶、发烧三类主流消费人群,无法用同样一个品牌去沟通,应该用不同的产品形态、价格来布局。用好喝、方便、足够酷和时尚的茶,把年轻的消费者从咖啡手里重新抢回来。
纵向打通产业链。重资产全面介入市场、工厂到茶园,三年之内,每个核心产区都有我们规模化的茶园。
2018年开始,所有大师的公司全部被小罐茶控股。大师将成为上游公司的CTO,是公司的小股东,小罐茶是大股东。大师负责全力以赴研发产品,其他所有事情小罐茶来做。
4、小结
未来,我们将能看到小罐茶的完整路径,我们称之为中国茶叶创新三部曲。
·产品创新:把茶做得让今天用户更为接受,有标准,体验更好。
·营销创新:提高营销模式、渠道模式的效率
·产业链创新:全产业链整合
这是一个升级中国茶行业,引领茶叶标准化的梦想。在下一个30年,创造能代表中国符号走向世界的产品。
我们内部一直在讲,过去四次创业都是1.0版本,都是为今天的茶叶创业做铺垫。未来30年,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专注中国茶。
在世界人民的认知里,科技美国最厉害,奢侈品欧洲最厉害,茶叶中国最厉害,这样先天的认知优势下,茶叶的品牌确实空白。这就是定位,寻找用户心智的认知空白。
虽然我做手机时会忌惮苹果,但做茶时却从未惧怕过立顿,因为他们没有搞懂中国人怎么喝茶。高度工业化的袋泡茶和原叶有区别。在传统和工业化之间,我们要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重新定义。
这就是,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问答
1、问:为什么您认为进入茶领域可以成功,而别人没有获得成功?
杜国楹:我为什么做茶叶,是因为在消费电子领域太压抑了,面对苹果我们这代人没有出头之日,况且我不是技术出身的人,没有足够自信。
我想寻找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讲出生就有优势的产品,做到全世界。
为什么进入茶行业的人,几乎没有人走出来?这可能与我们的经验息息相关。很多做地产的人,第一件事就是买茶山,但是中国茶缺的不是山。
但基于我们的品牌定位,中国所有的山都是我们的,小罐茶对所有茶农都有足够强的议价能力。资源的标准化和品质,才是我最大的担心。
我们的基因比较适合做消费品,做过手机后再来做茶叶,可以把产品体验做得更好。
手机行业我们是60分选手,到了茶领域,跟天天想地里事儿的农民比,出手就是90分,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叫降维。
2、问:大师品质的茶,最难管的是人,这样的供应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把控品质?
杜国楹:前两年,搞定大师很难,需要我和团队三番五次地沟通,甚至还有大师没有合作成。但今天,对小罐茶来讲,跟大师的沟通成本已经极低了,我们进入行业一年半就在行业前三,造就的局面是所有的大师排队重新找小罐茶。
未来两年内,我们把会与大师有一个确定的合作模式,彻底绑定,他有足够的规模、理念匹配、技艺又足够好,愿意与我们走下一段,前提是一定要被我控股。
今年几乎全国上游的所有公司都沟通完了,手续正在改,前期已经磨合了一年。
所以说,关于大师难管的问题,我觉得不存在,我们变成了利益同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沟通成本会越来越低,更多时间和精力回到茶园和工厂。
把大规模的茶园种植好、把农场控制好、把所有茶园变成有机茶园,提升所有工厂现代化、智能化的水平,为未来出口欧美做准备。这是我们对上游管理的思路。
3、问:从背背佳到好记星,再到E人E本,8848,为什么每一个品牌都能做到家喻户晓,您最核心的广告策略是什么?
杜国楹:我们广告比较简单,最痛苦的过程是研发。小罐茶一条广告花了20个月的研发时间,所有数据测试完饱和投放,闭上眼睛铺天盖地打,可以放开最大声量,因为它是安全的。
2016年我还参与广告端,2017年市场端连我5%的精力都不用,大量时间在做产品。
这是基于我们对媒介研究、对内容创作的研究花得功夫太多,一旦小规模验证成功,大家看到时已经铺天盖地了。
但我们的做法还在优化,目前的投放有点简单粗暴,从打造知名度来讲值得学习,但有些用户会觉得频度太高很烦,我们也在改。
4、问:从背背佳、好记星到小罐茶都是不同的领域,能够快速切入到不同领域的方式是什么?
杜国楹:这几次创业貌似跨度很大,但用户、产品这两个要素中的一个一直没有变。
背背佳用户是孩子,好记星的品类变了,但人群没边,所以我对用户的理解仍然在,从营销、产品的用户洞察来说,仍是我们擅长的。
好记星到E人E本和8848的跨度,用户虽然变了,但都在消费电子领域。后面两者一直有技术迭代。
切换不同领域的方式,是在用户和产品要素之间,有一个要素始终保持一致。
5、问:您说在90年代创业过程中,观念从营销主义变成了产品主义,请问是什么触发了您的转变?
杜国楹:这相当于一次超级的过山车经历。1995年我下海,下海的时候拿着151块的月薪,一年半时间赚了人生的第一个49万,一把放进去创业了,原单位老板劝也劝不住就辞职了做了背背佳。
做了一年半实现了5亿的销售,账上就有1亿多。那个时候我就疯了,我觉得我就是天下第一,我什么都能做。那是20年前,我25岁的时候。
所以我就膨胀地极度厉害,我觉得营销可以颠覆一切,什么都可以。两年的时间,我把所有的钱亏完,负下了4600万的外债。
从2000年年底开始到2003年非典之间,我一直在还债,直到好记星上市之前,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还了不到1000万,我脑袋上斑秃好几块,成把成把地掉头发,非常崩溃,手机24小时开机,证明自己还活着。
这个月挣10万,你急给你5万,你急给你3万,那2万留着下个月接着滚,极度崩溃。
我经历了这个闭环,在我特别年轻的时候极快地成功、极快地跌倒,在商业世界里我算死过一遍的人,破产了,转了一圈回来做好记星的时候,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儿,不好好做产品都是胡扯。
同志们,营销是为好产品服务的。如果过度强化营销的能力,人是这样有依赖,我能卖,差不多六成的产品也能卖成90分的成绩。但越小看自己的营销能力,越想把产品做得足够好才敢拿出来。
所以我从营销主义者,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产品主义者。2004年,我还完所有的债,把直接把公司的控股权给交掉了,愿意当个小股东,我只想干产品,我只想把产品做好。
很多人会问,你产品做得不好,我很自豪,我觉得我的产品做得很好。但拿我的E人E本跟iPad比,拿我的8848跟iPhone比,能好吗?你拿我的茶跟立顿比,它能不好吗。参照物不一样。
所以说在消费电子行业,我们创业的时候是找极度细分的市场,不敢往主流里碰。太多大的梦想实现不了,这也是我最憋屈的。
筹备了四年,才拿出东西见面,这是我过去任何一次创业都不曾有过的。这次我们野心很大,到今天也没有一分钱融资,全靠自己投,我们不想被资本改变我们的路径。
当时还不上债睡不着的时候,我就在想,老子也有这一天。自己觉得不可一世,但公司工资都发不了。虽然非常不服气,也得活着,账也要认。
我下决心改变,必须要培养优秀的产品基因。
我们在筹备小罐茶的时候,请了8848手机的分销总监,在公司待了6个月就辞职离开了。他说,都认为你们是营销厉害的公司,但周周例会没人谈营销,天天讨论的都是产品的进度和细节,用户体验的改善。
我说没有好产品谈什么营销。
为什么外界认为小罐茶那么有营销力?是因为广告多,但在广告背后,是对产品和广告的打磨。没有这两个做依托,这些广告你是看不见的。
为什么打这个客户端,这本杂志、这个频道,后台的数据我们都测完了,然后闭上眼睛饱和攻击,不需要担心效果。
有人说,有一半广告永远是浪费的,但你不知道浪费在哪,而我们基本上知道80%浪费在哪,我只浪费10%。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资料来源:混沌大学,作者:杜国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