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动手刷锅将铁锈去除,烧柴生火,这些都是我20多年前儿时经历过的影像,时间在这一刻是否静止了?待到热气升腾时将青凋下锅,稳健和耐心是手工工艺炼成的素养,激进的工业社会视它是毫无效率可言的,但它凝结的智慧结晶,蕴含的哲学观念与工业社会对比明显。炒青锅的用的是竹制的大茶把子,肩扛手持竹制大茶把子炒茶的手法,包含了三种机械制茶工序,杀青、初揉都包含其中。
倘若将时光退后到100年前左右,这可谓是跨时代的技术进步。这种在名优绿茶中罕见的加工工艺,借助竹制的茶把子改变鲜叶的状态,如今它即将走入幕后,退出历史舞台。看着周祖宏师傅倒了一斤鲜叶入生锅翻挑鲜叶,没过几分钟就浑身大汗淋漓。大女婿肖兴亮师傅承继了岳父的传统技艺,现在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接过茶把子继续炒茶。周祖宏师傅边喘着气边讲:“这人工炒茶很费体力,年纪大了,炒不了那么多锅茶了。年轻一辈几乎没有几个人愿意干,我两个女婿也是我的徒弟,都是市级非遗传承人,手工炒茶效率低也被人逐渐遗弃。”说话间肖兴亮师傅正在裹条、赶条,生锅做软、做细,熟锅做小,整个过程历时一个来小时,连炒了几锅茶,刚好够竹焙笼一笼初烘,当地人叫拉风,这确实贴切。
要想香三道火,以往黑龙潭大山毛尖茶熟板栗香是一大特色,就源于优秀的火工。茶叶烘焙,远不止是现在炙手可热的武夷岩茶讲究火工,烘青绿茶对用火的奥妙把握更为神奇,上焙10余分钟,拿起笼头下焙,翻茶拍动烘笼使茶末掉落,以防止其掉入火盆,反反复复一个小时,勤劳的双手制出了高品质的茶叶,炭火也是信阳毛尖茶坚守传统技艺的的最后一道防线了,看着埋头专心细致拣茶的周祖宏师傅,他的质朴与认真也就是工匠精神吧!
离开黑龙潭村,直到下山了,心似乎都还留在大山上,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生生不息的信阳毛尖茶手工技艺传承,是信阳茶乡儿女的生存哲学。清淡的新茶是初生的婴儿,是希望的新苗,是源泉的力量!蕴含柔弱胜刚强的哲学观念。
信阳毛尖茶优美的形态,源于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将这天地间的大美,化作案头的一盏茶,杯中的水丹青。投入沸水的怀抱的信阳毛尖茶,其色也清,其味也甜,其香也幽。声声召唤那乐山的智者,乐水的仁者,共叙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谊。(作者:马博峰 资料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