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社向潘副主任汇报
从军人到外事,再到茶叶加工,又是从头开始,每次跨度都是那么大。10年文化大革命,耗掉了我的10年青春,这时我已是35岁的中年人了。从最基础的技术员做起。还好,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由于我的努力和组织上的培养,很快就由技术员晋升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由处长提拔为副局长,由总经理提拔为董事长,一干就是近三十年。退休后又作为茶业专家、茶文化研究员继续从事茶业与茶文化研究。
为什么这一生阴差阳错搞了茶业?我查了我们的于氏家普,才知道我们于家前世与茶有缘。于氏家谱上讲:于氏是周武王次子叔被分封到河南邘台为王。那时的割地封侯,到哪里就姓那里的地姓。所以叔的后人为邘姓,邘家后人为了书写方便去掉阝旁,就成了现在的于姓。
周武王是第一个享受贡茶的人,也就是说我们于氏先人早就与茶有缘。常璩的《 华阳国志》记载:“ 武王灭纣后封其宗姬于巴、……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唐代是茶文化兴盛期,在顾渚山(浙江长兴)修建贡茶院(大型皇家茶厂)专门为皇族制作贡茶。每年春季采制贡茶时都由湖州刺史亲自到贡茶院监制当时的进贡名茶顾渚紫笋。这其中就有一位叫于頔的刺史,他是我们于氏的祖先,已与茶结缘。他不但兴修水利,监制贡茶,而且在啄木岭建立了境会亭,为常、湖二州商讨阳羡雪芽和紫笋茶进贡的洽谈处。
巧合的是,茶叶处于计划经济时,管理茶业的高层出现了“四于”,即于黎光、于宝森(先后为经贸部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管理茶业的副总)、于洁(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畜局茶叶处副处长)、于观亭(中国茶叶产销企业集团董事长)。
由此看来,我进入茶界还是前世有缘,今生服从的结果。从上军校当军人,到来北京搞外事,再到供销合作总社以及后来到商业部和内贸部都是服从分配,服从党的分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做事原则。过去虽然不讲缘分,但是细细回顾,冥冥之中,缘来缘去,似乎还有一定的道理。
于观亭,茶叶加工高级工程师,茶文化研究员。现为中茶院名誉院长、《中华茶通典》执行总编、《中华茶通典》出版中心主任。
曾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等部委从事茶叶科研、加工、贸易等工作。曾任商业部茶畜局加工处处长、商业部农付土特产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曾任中健茶业公司经理、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全国茶业产销企业集团董事长。曾任全国供销总社茶叶加工工程师、商业部茶叶加工高级工程师、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高级经济师、商业部全国茶叶加工检验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全国茶叶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商业机械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兼茶叶机械标准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或副会长等职。
出版《中国茶经》、《中国茶道简明读本》、《中华茶人手册》、《茶叶加工技术手册》、《观亭茶道》等10多部个人专著。被评为建国60年茶亊功勋、吴觉农茶学功勋奖、2011年国际十大著名茶人等。(作者:于观亭 资料来源: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