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中国茶业经济形势分析(外销、投资与发展展望)
发布时间 2019-01-12 浏览 6161 次
此,建议:中国茶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叶品牌建设;突出质量安全导向,建立健全茶叶检验检测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提升茶业科技水平;促进茶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开拓海外市场;弘扬中华茶文化,用文化带动贸易发展。

投 资

2017年,由于国家加强对金融资本的管控力度,外来金融资本的投资增速明显减缓。年内,30余家茶叶金融交易平台中的绝大多数暂停交易、内部整改。

从终端消费看,现代茶饮店蓬勃发展。新式茶饮兴起从九十年代末茶碎加奶精的噱头,到2000年的香精加奶精的价格战,再到2007年后的手摇茶,再到2012年开始兴起的奶盖茶、水果茶等,经历了低质低价的洗礼以及各类品牌起起落落的大浪淘沙,逐渐开始回归品质、回归品牌,整个行业渐趋理性与成熟,也只有理性发展的行业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茶饮行业现正走在成熟的路上。随着消费升级和追求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茶饮在茶叶的基础上新增了“饮品”元素,更易被年轻人接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消品。在低投入、低成本、高毛利,且有创业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创业团队前仆后继地投入其中,竞争日益激烈。总体来说,新式茶饮的整体竞争激烈,导致关店数激增。新一、二线城市的活力更甚,新式茶饮的发展势头更猛。在消费能力上,价格的提高显示出品质在不断提升。诸如佛系养生、懒系生活、网红MAX、独乐主义等生活理念,对新茶饮消费群体产生的作用超出外观、包装、便利途径方面的要求。除了新人群、新需求,低温供应链、高压萃取、发酵菌等新技术的出现,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新渠道的普及,以及新生代对新品类、新口味的尝鲜和接受,使新中式茶饮更加势不可当。

从股权交易看,茶业上市公司仅有A股的深深宝A,以及港股的天福、龙润茶和坪山茶业。而真正以茶叶为主业在香港IPO的仅天福控股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盈利的企业。截止至2017年12月底,共有52家涉茶企业正式登陆新三板,其中,2017年上市茶企12家,比2016年减少4家。新三板茶叶类挂牌公司囊括了黑茶绿茶等多个品类,基本覆盖了茶叶的生产、销售、种植以及茶具生产、茶叶深加工等上下游行业和衍生行业;其中,从事黑茶生产的挂牌居多,以普洱茶和安化黑茶两类为主。从年报来看,新三板上的制茶公司大部分资产规模在亿元级别,除一家企业营收达到亿元级别外,其他公司营收多在千万级别。挂牌公司中仅有两家净利润达到千万级别,更多公司盈利在百万级别,还有三家亏损。挂牌公司平均净利率只有5.12%,比新三板制造业整体平均值还要低1.57%。

未来中国茶产业预测

质量效益产能提高。茶园面积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增幅应在2%左右;茶叶总产量小幅微升,预计,2018年全国茶叶总产量约为270-280万吨;农业产值继预计将达2000亿元左右。名优茶产量继续回调,大宗茶产量保持上升;名优茶产值增幅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大宗茶产值增幅较上年略有增加。

食品安全继续提升。迎合绿色优质的市场消费趋势,茶叶产品的品质将继续向好发展。预计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茶叶质量安全形势仍将保持平稳提升态势,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的维度。

内销市场重拾升势。高中低档茶产品结构调整到位,国内消费总量预计将接近200万吨,销售额突破2400亿元;库存将不会出现明显增减;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产品、定制产品继续增多;名优茶为主体的产品市场格局,注定了打造品牌是中国茶业的必由之路;连锁专卖门店在与互联网融合而形成新零售模式后出现转机;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后出现复苏;茶业电商、微商业务量的增速继续变缓;终端消费主要模式从茶叶连锁店向现代茶饮店转变。

外销重新恢复常态。由于中国茶叶出口市场仍以传统市场为主,虽然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考虑到成本因素;预计2018年之后,总出口量将回归33万吨左右水平,出口额重回在14-15亿美元区间。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营销创新,方兴未艾;产品创新,重在优质;模式创新,各具特色;宣传创新,协调互动。在质量安全总体平稳的形势下,中国茶产业将以茶叶产业供应链升级为依托,以“乡村振兴”和“打造中国茶叶品牌年”为主线,通过资源整合,借助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跨界融通,共享合作,一个“和而不同”又“和谐统一”的茶业新时代已经来临。(作者:梅宇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