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权交易看,茶业上市公司仅有A股的深深宝A,以及港股的天福、龙润茶和坪山茶业。而真正以茶叶为主业在香港IPO的仅天福控股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盈利的企业。截止至2017年12月底,共有52家涉茶企业正式登陆新三板,其中,2017年上市茶企12家,比2016年减少4家。新三板茶叶类挂牌公司囊括了黑茶、绿茶等多个品类,基本覆盖了茶叶的生产、销售、种植以及茶具生产、茶叶深加工等上下游行业和衍生行业;其中,从事黑茶生产的挂牌居多,以普洱茶和安化黑茶两类为主。从年报来看,新三板上的制茶公司大部分资产规模在亿元级别,除一家企业营收达到亿元级别外,其他公司营收多在千万级别。挂牌公司中仅有两家净利润达到千万级别,更多公司盈利在百万级别,还有三家亏损。挂牌公司平均净利率只有5.12%,比新三板制造业整体平均值还要低1.57%。
未来中国茶产业预测
质量效益产能提高。茶园面积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增幅应在2%左右;茶叶总产量小幅微升,预计,2018年全国茶叶总产量约为270-280万吨;农业产值继预计将达2000亿元左右。名优茶产量继续回调,大宗茶产量保持上升;名优茶产值增幅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大宗茶产值增幅较上年略有增加。
食品安全继续提升。迎合绿色优质的市场消费趋势,茶叶产品的品质将继续向好发展。预计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茶叶质量安全形势仍将保持平稳提升态势,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的维度。
内销市场重拾升势。高中低档茶产品结构调整到位,国内消费总量预计将接近200万吨,销售额突破2400亿元;库存将不会出现明显增减;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产品、定制产品继续增多;名优茶为主体的产品市场格局,注定了打造品牌是中国茶业的必由之路;连锁专卖门店在与互联网融合而形成新零售模式后出现转机;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后出现复苏;茶业电商、微商业务量的增速继续变缓;终端消费主要模式从茶叶连锁店向现代茶饮店转变。
外销重新恢复常态。由于中国茶叶出口市场仍以传统市场为主,虽然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考虑到成本因素;预计2018年之后,总出口量将回归33万吨左右水平,出口额重回在14-15亿美元区间。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营销创新,方兴未艾;产品创新,重在优质;模式创新,各具特色;宣传创新,协调互动。在质量安全总体平稳的形势下,中国茶产业将以茶叶产业供应链升级为依托,以“乡村振兴”和“打造中国茶叶品牌年”为主线,通过资源整合,借助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跨界融通,共享合作,一个“和而不同”又“和谐统一”的茶业新时代已经来临。(作者:梅宇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