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商业部再次下放管理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原管理茶叶的司局和茶叶处撤销,仅保留了和其他农产品合并的一个管理办公室。为了给行业提供服务,同年4月,商业部通过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负责沟通、交流、反映、协调茶行业在改革开放和经营中的问题。当年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740万亩,生产量60万吨左右。
茶路悠悠马帮来。
1994年春,一些茶区出现“卖茶难”。情况很快反映到国务院,朱镕基总理批示,“请有关部门研究解决。”经查原因是,外经贸部在安排1994年茶叶出口计划时,比1993年实际出口量少13%,比1989年减少24%,仅为16万吨。因此,各产区经营者出现观望,迟迟不敢开秤收购。根据总理指示,国务院秘书三局邀请农业部、内贸部、外经贸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五点建议:一是适当减免税收照顾;二是改革出口体制;三是银行对收购单位和加工企业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四是大力开展促销活动;五是搞好产销预测。后交国家经贸委组织协调,1997年7月各部委才统一意见,下发各地执行。
在1989年举办“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后,各地加大了茶文化宣传力度,促进了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增加,特别是1990年后国内名优茶需求大增,一些生产出口绿茶的地区,顺势改产名优茶,不仅减轻了出口的压力,又增加了茶农收入。1999年全国名优茶产量达到13.4万吨,产值54亿元,约占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的60%。另外,出现“卖茶难”后,外经贸部也放宽了一些茶叶生产企业的出口权,税收上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茶叶产销形势大大好转,产销增长加快。
在此基础上,茶叶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理念增强。出现了许多“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产工销一体化、连锁经营等形式的企业。
进入21世纪,我国茶叶产销增长速度加快更加明显。2005年全国茶叶产量达到93.15万吨,超过印度,居世界第一位。
★ 茶叶产销量持续增长 ★
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2018年又跃上一个新台阶,达到261.6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倍,茶园面积达到4395.6万吨,茶叶农业产值2157.3亿元,国内茶叶消费191万吨,茶叶出口量36.5万吨,出口金额达到17.8亿美元,出口到128个国家和地区。十三年间,茶叶平均每年产量增长13万吨,国内消费10万吨,出口增长幅度虽不大,但是年年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茶园面积增幅更是惊人,年均近200万亩。
这阶段不仅表现在数字上的增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茶区政府更重视茶经济的发展。茶产业被列为山区茶农致富的支柱产业,与精准扶贫、休闲旅游、改善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茶区经济持续发展。
二、茶文化、茶产品宣传力度加大。全国各地的茶博会、展销会、交易会、文化节活动规模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密。而且茶文化与茶产品的宣传结合得更加紧密,与人们的生活也贴得更近。地区性茶类宣传轮番发力,搅动国内市场跌宕起伏。从上世纪的绿茶、乌龙茶,到本世纪初的普洱茶、红茶,到现在的黑茶、白茶、花茶、黄茶。促销力度强大,吸引了消费者,助推茶叶消费。
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理顺。2006年外贸出口全面放开,国内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和政策的调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经营环境。茶叶出口贸易,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带动我国茶叶扩大出口的步伐。
四、一批年经营额超亿元以上规模企业涌现,一批具有优势的传统品牌和新品牌,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放出了光彩。其他一些中小品牌,也在努力做大做强,使市场充满活力。
五、全国茶业社团、茶业科教事业单位齐心尽力为中国茶业复兴,为茶农、茶企服务。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创立品牌、开拓市场,促进茶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维护茶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有着“最美生态茶园”之称的湖南安化云上茶园风景。
新中国茶业取得今天的成就,作为长期从事茶叶工作的老茶人,感到欣慰和自豪。在大好形势下,行业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发展与创新、眼前与长远、分散与集约等诸多问题,不断调整思路,使产业不断升级,创造新辉煌。(作者:梅峰 资料来源: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