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之路:起自聂市
发布时间 2011-06-26 浏览 13569 次
厂”,并依照姚宝臣永巨茶庄模具压制出了聂市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砖茶:砖面左上角为蒙文“永巨”两字,右上角为汉文楷体“永巨”二字,中部系醒目的楷体“川”字,并于当年注册了 “洞庭”商标,但对砖面的“川”字图案则忽略了,未予注册。时至1987年,昔日联手创建“洞川”砖茶的湖北省赵李桥茶厂(原羊楼洞茶庄),在1987年将砖面的“川”字图案注册,永巨茶厂只好停用“洞川”标记。

  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供销社等单位,要求湖南省确定一个青砖茶定点生产企业。临湘永巨茶厂1988年被正式定为湖南省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生产青砖销往内蒙、新疆等地,并确定创新的品牌,青砖茶砖面的左上角仍为意思为“好”的蒙文“ ”字,右上角则以湖南简称“湘”字代替“永巨”二字,正中的大“川”字用大小相等的“茶”字代替。该厂用铝锭浇铸砖面模板,所压制的青砖正面均有湘茶字样。2002年10月,湖南省临湘永巨茶厂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更名为“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并重新启用 “洞庭”牌商标,砖面的特殊标记依旧。

5 茶街建筑 气势非凡

  聂市街道在清代、民国时期几次得到整修。

  街道长约1公里,商店相对而立,沿聂市河西岸一字排开,临河一侧为石砌、木支的吊脚楼;街面宽4—5米,蒲圻石铺面,两旁青石镶边,下水道畅通无阻,雨天无泥泞,晴天无灰尘;有9条小巷通往后街和乡村,块石铺面,平平整整;有11个码头,宽2-3米,有石级通往聂市河。街头有民国初年建成的西式建筑福音堂,街尾有清宣统元年建成的西式建筑天主堂和建筑时间不详的“王爷庙”,街中有清乾隆年间建成的方氏贞节牌坊和始建时间无考的康公庙,街后有江西茶帮在清末集资建成的万寿宫等。民居鳞次栉比,青砖瓦房,前店后宅,既便于居住,又便于经商。

  民国21年由山西商人、本地商人合资开办的顺记茶庄的牌匾,至今犹存。其匾樟木,长102厘米、25厘米宽,2厘米厚,楷书,双面阴刻。

  富甲一方的方志盛、同德元、杨茂兴、方兴发、胡天和、方永成等富商的住宅、店铺,更为宽敞,一进多堂,首为柜台,为经商之地;其后皆为厅堂、厢房;共两层,楼上楼下都是大穿架,多数空间可作仓库,是茶叶储存、渥堆、压制的好场所;天井、房基和墙脚皆是从湖北省蒲圻县采购的块石或条石,俗称“蒲圻石”,夹层火砖到尖,无木料伸出外面,邻居失火,不被殃及,俗称“封火墙”;有的还修有供人观赏、游乐的“箭楼”、“八角亭”;大厅的门框,全是大条石,门板则是3寸多厚的木料,并用铆钉钉有铁片,极为牢固;屋内屋外,雕梁画栋,厅室匾额对联,琳琅满目;名家字画,点缀其间;红木桌椅古色古香。悬于门首的商号,气派非凡。

  光绪年间,茶商姚老宝修建的同德元,住宅、店铺、作坊相连,占地近20亩,有房数十间,气势恢弘。临湘名士吴獬题联:“能光显,成四时,擎八柱,家声弹压,闾阎宽扑地;要恢张,联万国,达九洲,商业飞腾,楼阁起连云。”

  聂市的屋宇、街面,经过战争、“大拆卖”,破坏惨重;然而这里幸存的部分私宅、店铺,风韵犹存。20世纪80年代,电影《巴陵窃贼》在此拍摄,聂市古街用作清代岳州城外景。

6 聂市文坛 繁花似锦

  茶歌、茶词、茶联,真实地记载了聂市茶业发展历史,生动地反映了聂市茶人的情怀,给人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1932年武昌出版的《毋自欺斋诗稿》,许多诗联反映了当时聂市茶行盛况。(2)如清末.姚祉嘉《茶歌晓唱》诗:

(一)

何处笙箫入耳闻,采茶乡里送歌声。

未成板调未成曲,别有清音更动情。

(二)

郎采茶兮山之岭,女采茶兮伴山足。

山高上下不见人,风送茶歌两相属。

又《康公古渡》诗:

(一)

携手同行笑且言,拣茶人散夕阳天。

不知何处小儿女,隔岸高声唤渡船。

(二)

盈盈相隔衣带河,绳扣两端舟自过。

未免篙工太学懒,驾船时少睡时多。

(作者自注:此渡以绳系两岸,凡欲渡者援绳而过。)

  聂市许多茶亭悬挂楹联,烘托了茶乡的文化气氛。如:聂市通往杨家门的花红坳凉亭,有聂市茶商姚文海写于民国年间的楹联:

月夜风生,满塘荷叶尽翻白;

春朝日出,一路山花相映红。

:中国最专业黑茶资讯平台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