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益阳全面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250元增加到15398元,年均增长13.5%,增速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快0.8和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976元增加到5617元,年均增长13.6%,增速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快0.9和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2.57亿元增加到418.31亿元,储蓄存款增加225.74亿元,占各项存款增加额的62%。
收入持续增加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达223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204亿元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18.1%,比“十五”时期快7.9个百分点。汽车、电子产品、金银珠宝、旅游等成为居民消费新热点。2010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6.3亿元,是2005年的5倍;2010年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79.51万户,比2005年增加114.5万户;2010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0.37万辆,是2005年末的10.4倍。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项目累计投入30.7亿元,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6个,省级科技项目250个,共获得科研成果138项,获得国家专利987个。2010年益阳市成立了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并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合格市”和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加,累计支出85.6亿元,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591.6亿元。2010年,全市有普通高中40所、中等职业学校37所、初中199所、小学799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全市在校中小学生54.7万人,教职工5万人。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8%和87%。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和工伤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10年底,全市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总人数达328万人(次)。其中:企业养老保险39.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0万人,“新农保”78万人,城镇职工医保40.8万人,城镇居民医保85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工伤保险24.9万人,生育保险31.6万人。2006-2010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近年来益阳大力弘扬“崇文尚义、通达超越”的城市精神,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益阳正式授牌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双拥模范城”,2010年评比表彰了全市首届道德模范,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农家书屋700家,小郁竹器制作技艺、南县地花鼓、黑茶制作技艺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