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八十年代农家六堡茶赏
下一主题:六堡茶:苍梧于秦汉而
而这种“加以香?辈”(加入香菜配料)做法,时至今天,在梧州周边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这种最原始的以茶为食“客来先设”的吃茶文化遗存,从中我们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
这种吃茶的风俗在今天广西的壮、瑶、侗乃至汉族饮食习俗仍可见到。把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备好其他副食。客人来时,主人把茶叶用茶油炒香,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时,围坐火塘或桌上,主妇把碗摆好,碗里放上葱花、香菜等,用热油茶稍烫,再加米花和花生、黄豆等作为佐料。
这种“以茶为食”的做法,称作“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流行,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这种“羹饮法”到了唐代,还有某些地方流行这种饮用方法。
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已经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调料的“吃茶”法,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可见当时的饮茶方法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远在北地边疆或南方的“南蛮”之地外,中原逐步减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