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一年开始,普洱贡茶由倚邦土司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
倚邦茶山汉人进入较早。明万历年间,已有少数四川人、江西人进到倚邦一带经商贩茶。清雍正年间,四川人已在倚邦建起会馆。
曹当斋任倚邦土千总后,倾力发展倚邦茶业,制定出茶山管理条例,整修道路以利茶商入山。乾隆重初年,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在倚邦开茶园建商号。到乾隆中期,一片接一片的茶园从补远江一边一直接到习崆山。
商旅马帮常年不断来倚邦买茶,物流的畅通,商贸的活跃,倚邦领先步入辉煌。乾隆二十年左右,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江西会馆、石屏会馆等,3条石板街铺成“龙脊背”状,街的两旁全是商铺、茶庄,住户达千户以上。
19世纪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滇西发生了战乱,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六大茶山开始衰落,倚邦也随之而衰。清末,倚邦人口减半;但仍还有元昌号、惠民号、鸿昌号、升义祥、杨聘号、庆丰号等10来家茶号。这一时期,倚邦茶主要销往越南莱州。1937年以后,因法国人阻挠和抗战爆发,倚邦所有的茶号全部停业。热闹喧腾了200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以茶为生的倚邦人跌入了困境。
1942年,已经十分赢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街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这场劫难使倚邦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倚邦还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
今天走进倚邦,还能闻到古茶的清香,还能看到茶号遗址、大庙基台、“龙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碑、乾隆皇帝的敕命碑。这些遗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倚邦的伤痛和曾经的辉煌。
二、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的中间,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革登茶山面积虽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和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较大的名气。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历来尊孔明为茶祖,认为茶种是孔明给的,他们感恩孔明,将孔明山看作是孔明的化身。在革登茶山的新酒房村和茶王树梁子观孔明山,山形看上去很像孔明的头像,“孔明”的正面对着革登老寨,“孔明”的右耳则对着茶王树梁子。
关于革登的茶山树,《思茅厅志》和《普洱府志》中有记载:“其治革登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六大茶山大茶树非常多,但都未能入册,唯有这棵大茶树入了册,且被戴上王冠,它的“独高大”便可想而知。茶王树就在“孔明”的身边,茶山人认为这棵茶王树是孔明所种,所以每年春茶开摘前,茶农都要来拜茶王树、祭孔明。他们的茶王树梁子的大草坪上,面对孔明山叩首、敬酒、对歌、跳舞,祈祷茶山兴旺、日子太平。据说在茶王树梁子上唱什么,孔明山就会回应什么。
那棵被载入史册的茶王树民国初年枯死,如今仅留下一个树坑,树坑周围长着不少小茶树,是茶王树留下的“子孙”,茶王树梁子过去有孔明庙,山神庙,现都坍塌,仅剩残垣。革登老寨过去曾有二、三百户人家居住,清朝末年已迁空无人,只有寨王罗老总的故事还在流传。建于乾隆二十六年的革登大庙仅存断墙,建庙时立的大碑还立在遗址上。革登茶山的古茶园损毁较多,现保存下来的古茶园主要集中在新发、直蚌、茶房一带,面积有三四百亩。
(摘自《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