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与消费者都信息不通,中国的茶市场能好吗?
一是假货太多。举个例子,什么是碧螺春茶,正宗的叫“洞庭碧螺春”,只是苏州太湖里的东山、西山两个乡镇范围内的茶,而且是清明时节的一芽一叶,以后的叶子,当地人就叫“炒青”了,当一般茶喝了。大约2万多亩地,产量200多吨,其中碧螺春只100多吨。但是,市场上绝大部分的碧螺春是用福建、四川、贵州的茶叶生产的。用苏州人自己的说法,苏州市场上的碧螺春也80%以上是假的,何况北京等地呢。
二是有名茶无名牌。中国自古以来有太多的名茶,以及关于名茶的许多好听的故事。茶叶界有句话,叫“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据说中国的名茶有1000种以上。但是,一般的喝茶人,谁知道几个茶的品牌。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是名牌,这几年普洱茶又这么热,又有多少人知道呢。黄山毛峰中的“漕溪”牌是名牌,一般百姓谁也不知。
三是产量大、产值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在2008年中国(广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表示,我国每年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而立顿茶叶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出口的仅占四分之一。尽管产茶面积世界第一,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却较弱。
中国有6万多个茶企业,产值只相当于一个立顿;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价格比不上斯里兰卡、印度,甚至比不上肯尼亚。这就是现实。中国是茶的祖国,茶是世界上除了水以外的第一饮料,中国有那么丰富的茶品种、茶技术、茶文化,我们的茶产业、茶市场何以至此。
我们不缺好茶,不缺技术,不缺文化,不缺市场,缺的是打造品牌、提高品质的制度。
2、地理标志不可侵犯
说到茶产业和茶市场的问题,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假冒的名茶太多。
如果市场上80%-90%的龙井都是假的,从几十元一斤到几千元一斤的都有,味道千差万别,品质天上地下,“龙井”还有信誉、有价值吗?消费者还敢买吗?这样一来,真的龙井也卖不好。实际上,真的就发生过正宗的龙井、碧螺春不好买的事情。一方面消费者想买好茶买不到,买到的基本上是假名茶;一方面生产好茶的厂家赚不到钱,企业做不大。
保护名茶的制度现在有了,这就是“地理标志”。2005年7月15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在我国施行。
地理标志是一项知识产权,是WTO要求实施、保护的一种知识产权。WTO的与贸易和知识产权有关的TRIPS协议中规定,“地理标志”包括原产地标志和原产地命名。地理标志的保护,包括防止假冒或使用不符这两方面。
“香槟酒”(Champagne)在我国从1989年就不能使用了,它就是一个地理标志,它是原产法国香槟省的一些起泡葡萄酒的原产地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