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严格意义上来说分紫泥、(本山)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但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瑰丽色泽呢?这是因为:1、矿源分布不同。举个例子,赵庄的红泥和黄龙山的红泥,同样属于红泥的范畴,但最后制成的壶却效果明显不同。2、烧成温度不同。同一种泥料经不同的温度烧成,最后呈现的颜色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上一种泥料最完美的烧成温度是一个点(一个具体的温度指标),但事实上这不可能实现的,在一定的区域内是可以认为是正常温度烧成的,是可以接受的。而在这“一定的区域内”高点温度和低点温度烧成后的泥色会相差很大。3、泥配泥。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炼泥师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如团泥(段泥,对丁山本地人而言,这只是不同的写法而已),虽说矿源中有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天然共生矿,但是数量极低极低,做样品可以,但是要满足需求在一笑看来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一笑看来,这天然共生的团泥和后天调配的团泥在泥性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排除有人拥有大量的可供生产的天然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即团泥,这句话要加,我怕有人会用砖砸死我,呵呵)对泥料的调配,大家(艺师和炼泥师)都是各有心法,不相私授的,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青灰就是其中之一。那么是不是和团泥一样有原矿的青灰呢?很抱歉,一笑不清楚,只知道快乐选用的是调配的。至于特性,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看看大守拙的图。
1、过去的“焐灰”烧制的壶,是青灰色,内外都是相同的颜色!
2、由于“倒焰窑”的具备一定的气氛“还原气氛”,也可以使有些泥料的壶,呈现青灰颜色!
3、目前的所谓“青灰泥”,均属人工调和拼配泥料,人为控制而成,还有采用表面喷涂的方式处理,主要是扩定其效果!
自这个问题上,不要偏听这些“泛滥性炒作”,找个好的“清水泥料”即可,不懂得不要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