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武夷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杨江帆教授接受采访时说:“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是真本事,效果才有发言权。作为海西、闽北的高等院校,武夷学院有责任成为推动闽北经济社会进步的引擎。只有主动对接,积极作为,激情奋斗,才能为服务海西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才能寻求学校自身的发展与跨越!”
武夷学院以四个对接全力支撑闽北四大建设,在贯彻海西规划,服务海西发展上,走出了一条以跨学院、跨学科、综合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对接传统产业
促进升级增效
众所周知,武夷学院所处的南平市是我省传统农业大市,食用菌是其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闽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这一产业对食用菌边角料的深加工利用还比较低下,附加值不高,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贮藏及处理成本,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破坏。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杨江帆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福建和意农业企业有限公司、福建天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采用自主研发的酶解工艺及新型浸提技术,对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高效提取,充分利用其中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氨基酸、多糖成分,发挥食用菌的抗氧化及提高免疫力的保健价值,结合闽北茶叶资源优势,开发系列食用菌复合饮料产品,有效提高了食用菌的精深加工水平。
南平作为我省重要产茶区,茶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以杨江帆教授、李远华博士为带头人的武夷学院茶学专业,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三项重大突破,获批成为国家高等学校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了茶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立了茶叶工程研究中心,抢占了茶业学术理论研究的制高点。同时,在短时间内高水平完成了《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蓝皮书)、《茶业管理学》、《茶业经济学》等专著的发行,极大地提升了武夷学院在国内茶学界的地位,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肯定。以马森教授为负责人的研发团队,与武夷山市万和园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利用鲜茶叶生产纯天然、原生态的茶饮料,采用低温(低于40℃)灭菌、冷灌装技术攻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和功能成分,降低了生产成本。
南平市矿产资源丰富,是我省主要成矿区之一。其中,铌钽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石灰石、花岗岩、黄金等矿石储量居福建省第一位。但目前矿产总体开发水平不高,附加值低,企业规模小,多为初加工层次,经济效益差,而且边角料、废弃料多,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还造成不小的环境污染。武夷学院组建以徐颖惠教授为负责人的技术开发团队,重点在高分子浮选剂开发应用、铌钽金属矿产深加工及钽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高掺量萤石尾矿水泥的制备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此外,武夷学院研发团队还围绕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与南平东方天信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夷山物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建瓯明良食品有限公司、南平市鹭福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重点开展食用菌、竹笋脱水烘干技术、罐藏技术、速冻加工技术、盐渍技术、饮料加工技术和休闲食品加工、锥栗饮料加工等,以提高闽北特色农产品的精细加工或深加工水平,实现产业化效益。
对接新兴产业
推动发展壮大
近年来,南平市加快光电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着力推动LED、太阳能级单晶硅片等光电产业发展。如何服务好南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武夷学院组建以卢道明教授、王效华副教授等为负责人的技术攻关团队,与武夷山鑫泰光电有限公司、南平澳尼尔节能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重点开展光转化效率研究,提高发光效率与性能,开展光电产品开发和LED照明智能转换器研制,提高光电产品生产效率,带动闽北LED产业化。
生物产业是当今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南平市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构筑生物产业集群。对此,武夷学院抓住时机,整合茶学、生物技术专业,依托闽北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院、武夷学院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和茶与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组建由杨江帆教授、陈荣冰研究员、李远华副教授、洪永聪博士等组成的研发团队,重点开展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茶中资源利用与深度开发、生物制药等方向的技术研究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攻关,重点推广应用该课题组研制的Bs菌剂、Bt菌剂和NPV病毒制剂等生物农药,有效控制茶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等茶树主要病虫害,重点研究茶中茶多糖、咖啡碱等功能成分提取技术与茶末、茶片中提取茶多酚技术,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保健品,形成新的茶产品加工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