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压(15分钟)→轻压(10分钟)→轻压(15分钟)→重压(10分钟)→松压(5分钟)→解块发酵。
较粗老鲜叶或嫩度不匀的鲜叶,可分二次揉捻。其加压方法为:
第一次揉捻(40分钟):不加压(10分钟)→轻压(15分钟)→重压(10分钟)→松压(5分钟)→解块分筛[筛下(单独发酵),筛上(第二次揉捻25--30分钟)]→轻压(5分钟)→重压(20分钟)→松压(5分钟)→解块发酵。
萎凋叶要分级揉捻。分别放置,萎凋不足的或芽毫多的原料要适当轻压,以减少断碎;萎凋稍过度的,应适当重压,以利发酵。
解块分筛操作与烘青绿茶相同。分筛机筛网配置一号筛(4孔/时),
筛下的一号和二号茶即单独进行发酵,筛面的三号茶。视情况进行复揉。然后单独发酵。
2.4 揉捻适度鉴定
揉捻适度以条索紧结。成条率达80,-90%。细胞汁大量流出,局部揉捻叶泛红。并发出较浓烈的上,如能保持叶片完整。细胞破碎率愈高愈好。
3、发 酵
发酵是红茶品质优劣的关键工序。
3.1 发酵的目的
增强酶的活性,促进多酚类氧化。形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滋味;散发青气。形成浓郁的香气。
3.2 发酵的条件
3.2.1温度:是影响发酵作用的首要条件,发酵室温度应控制在2 2-24℃为适宜,最高不超过28℃,在控制发酵室温度的同时,亦应考虑到发酵叶氧化过程的进行。发酵叶的温度通常比室温高,一般较室温高2-6℃。
3.2.2湿度:发酵室相对湿度应保持9598%为宜,愈高愈好。 为保持高温度,发酵室内可装置热水喷雾(夏天用冷水喷雾)或通入热蒸气以提高发酵室的温湿度。近来也有采用塑料薄膜搭设简便发酵室。保持温度亦甚理想。可在发酵盘中盖湿布,也可达到保湿目的。
3.2.3发酵室的通气: 为了使发酵顺利进行,发酵室必须有良好的通气。同时还应注意发酵室避免日光直射。
3.3 发酵方法
发酵是在发酵室进行,先将发酵匾或框洗净,然后将揉好的一、二、三号茶分批分别摊在框内进行发酵。摊叶厚度4~1O厘米(一号茶4厘米,二号茶6-8厘米,三号茶8-10厘米),一般掌握细嫩茶宜薄。粗老茶宜厚,春茶宜厚,夏秋茶宜薄。摊凉时不必加压,发酵中不需翻拌,保持疏松通气,一般发酵时间春茶3至5个小时,夏秋茶l至2个小时。
3.4 发酵适度的鉴定
正确而适时地掌握发酵的程度,是形成红茶品质的重要关键。
感官鉴定:发酵适度的特征是叶色基本上变为铜红色,青气消失,发出浓厚的苹果香气,叶脉及汁液泛红。颜色深浅随季节和鲜叶老嫩而略有差异,春茶及嫩叶一般红中透黄,呈新铜红色,夏秋茶及老叶呈紫铜色。
春茶气温低,发酵必须充分,夏秋气温高。发酵叶有70%泛红即可上烘,因在干燥的前一阶段发酵仍继续进行,如果待发酵充足时才干燥,则往往造成发酵过度。
4、干 燥
干燥是红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干燥技术适当。可以巩固和发展前几个工序的优点。提高成茶品质。若技术不当将使前功尽弃。
4.1 干燥目的
制止酶的活性,停止酶促氧化;蒸发水分,使毛茶充分干燥,紧缩茶条,防止霉变,便于贮藏与运输;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
4.2 干燥方法
工夫红茶采用二次干燥,中间摊凉一次。目前红茶干燥的机具类型与烘青绿茶相同,不再赘述。
一般采用“高温毛茶、低温足火”。发酵叶含水约为50—60%,所以要求毛火温度要高,在烘干开始时叶温从发酵叶20—30℃上升至70—80℃以上,需要一个过程,而发酵继续进行。因此,对发酵适度和发酵过度的叶子,一定采用高温薄摊,使酶性氧化立即停止。对发酵不足的叶子,温度可适当低一些。以促进其发酵适中后停止发酵。烘干时毛火比足火温度高,摊叶薄。也是这个道理。足火主要是继续蒸发水分,使叶达到应有的干燥程度。
4.3 干燥适度鉴定
红茶干燥适度鉴定方法与烘青绿茶相同。因分毛火与足火干燥程度掌握有不同,毛火后适宜程度的叶子用手捏稍感刺手,但叶子尚软、折而不断。紧握茶叶放手即能松散,这时叶子含水量约20%。足火后、充分干燥的茶叶用手一揉成粉末。可以闻到茶香,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或红褐(老叶),含水量约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