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太阳升起的帝国
那里有珍贵的种植
茶乃缪斯之友
去浮清躁,给灵魂以宁静
心灵以慰藉
向吾辈之王后陛下致敬!
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印度公司。它垄断了从东印度到英国的商品进口权,尽管它起初没有直接从中国进口货物的权力,但该公司的账目显示,17世纪60年代它通过荷兰开始进口少量的“好茶”,进贡国王来博取国王的欢心。查理国王很喜欢茶和其他的贡品,逐渐给予东印度公司越来越大的权力,包括确认领土权、货币发行权、保有军队权、营建联盟权、对外宣战或求和的权力,以及司法豁免权等。在18世纪,一个普通的贸易公司竟逐步发展成为英国在东方的代言人,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商业组织。正如苏格兰经济学家、作家威廉普莱费尔1799年所写:“东印度公司从一个有限的商业小团体摇身变成了东方的仲裁人。”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的培育和壮大,并获利于茶叶市场。
1669年,东印度公司首次以公司名义从东印度(爪哇万丹,即今印度尼西亚)进口了一批茶叶。此后,茶叶才逐渐在较大范围内开始供应。茶叶的零售价格由于供货不稳定变化很大,最昂贵时在1660年是每磅6~10英镑,到1700年降到了4英镑左右,质量较差的也要1英镑。不过,那时一个贫民家庭的年收入也才20英镑,所以喝茶对很多人来说仍很奢侈,暂不能普及。到17世纪末,受到廉价咖啡的冲击,茶叶价格才有所下滑,但一杯茶的价格仍是一杯咖啡的5倍。
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建立了贸易站,可以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于是英国茶叶进口量直线攀升,价格一路下跌,为茶叶走近更广大的民众创造了必要条件。1718年,茶叶取代丝绸成为英国从中国进口的支柱商品;仅1721年一年进口量就达到5000吨。1744年一位英国作家写道:“加强与东印度的贸易交流,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茶叶价格空前走低,低到连最拮据的劳动者都买得起。”茶叶进口量最大的时候曾占到公司贸易总额的60%,茶税占到政府收入的10%左右。对茶叶贸易的控制使东印度公司在政治上能够有很大的影响力,使政府颁布的法令有利于公司的利益:政府曾禁止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茶叶,降低茶叶关税以增加茶叶销量,扩大国内市场。茶叶掺假一经发现,会予以重罚。尽管如此,茶叶走私掺假现象相当普遍,这恰恰说明国内茶叶市场的巨大需求。此外,到1784年,在一系列战争均以失败告终后,一直以来挡在英国与亚洲贸易之间的荷兰,其所属的东印度公司于1795年破产。这样一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完全掌握了全球的茶叶贸易。
凯瑟琳公主给茶叶以名分,东印度公司给茶叶以入场券,而新的茶饮之法(包括家庭和公共场合)使茶叶成为了社交的一部分。
对于穷人来说,茶逐渐成为一种买得起的奢侈品和必需品,他们也许会在沏茶的时候做点儿手脚,少放茶叶多加水,重复沏泡叶子,但无论如何,最后是每个人都有了茶喝。
1750年左右的一次英国茶会。文雅的饮茶礼仪成为内涵与品味的象征。
鸦片与茶叶
1784年,英国茶叶进口税改革以后,官茶价格降低,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量翻了一番,生意再度兴隆。但是比之先前,东印度公司的影响力逐渐萎缩。公司官员腐败成风,一心聚敛财富。公司由董事会直接管理,向议会负责。1813年,政府逐渐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主张,取消了公司对亚洲贸易(除中国)的垄断权。东印度公司随即将其经营重点逐步转向对印度殖民地的管理上。1800年以后,公司大部分的收入都来自收缴印度殖民地的地税。1834年,政府最终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垄断贸易权。
尽管政府已经允许自由贸易,东印度公司也失去了昔日的政治影响力,但对鸦片的经营使其仍然有效地控制着茶叶贸易。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与英政府为扭转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主要原因是英国对中国茶叶的巨大需求),建立了一个走私鸦片的半官方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加鸦片贸易。
英国人觉得,中国人对用茶叶交换欧洲产品的贸易根本不感兴趣,只有钟表和机械玩具例外。事实上,这时的欧洲已在很多领域超过中国,只是中国人因循守旧,闭关锁国,对变革持怀疑态度。在中国人眼里,18世纪的机械制造是鲜有的欧洲比中国领先的几个领域之一。但很快,中国人对机械产品的热情消退,以前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东印度公司又得用硬通货(白银)买进茶叶。但是,一方面进行贸易所需的白银数额巨大,难以筹集,难以携带(一年所需银两折合现在的货币为10亿美元);另一方面,更糟的是,白银升值比茶叶快得多,会抵消茶叶贸易的部分利润,这对英国人来说尤其难以接受。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