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巨大的软实力。中国制造之所以还不是中国创造,也就是技术与文化的弱势,使之不能完成龙门的惊险一跃。在文化就是巨大的生产力的今天,讨论
普洱茶要不要文化,无疑是一个误人不浅的伪命题。
普洱茶以前是文化的沙漠,千百年来云南人只贡献了
普洱茶的身体,而没有贡献
普洱茶的灵魂——
茶文化,即便是在满清时代,
普洱茶作为贡茶也是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可言的,
普洱茶的文化体系的真正创立,应该以邓时海先于1994年问世的开篇巨作《
普洱茶》为标志,从那时开始
普洱茶才真正进入了文化时代。由于
普洱茶产于云南,而其文化却兴起于港台,这无疑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文化输入模式,也因此普洱文化被打上了强烈的港台版权所有的烙印。2003年以后,普洱热从港台与广东向整个大陆强势推进,普洱
茶文化作为舶来品,无疑给这场声势浩大的普洱
茶文化运动,打上了被文化的记号。但不管怎样,
普洱茶即便是被文化的,也比没有文化强,2003年以前的
普洱茶默默无闻,云南一年全省才生产不到一万吨,而现在即使是2007崩盘以后,一年也有四五万吨的产量,这就是文化行销的巨大威力。当然,在2003——2007年
普洱茶被文化的年代里,产生了众多虚假的文化现象——
普洱茶的玄学化,
普洱茶不是被当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就是被当成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工具,要不就被当成了世界上所有
茶叶的霸主。因此,我对
普洱茶被文化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本来没有文化,是被外人突然植入文化的;二是在某种程度被伪文化。对于植入式的文化,只要其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云南人应该以大而化之的精神,虚心学习与接纳,而对于伪文化,我们要大力揭批,以使之失去生存的土壤,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对待文化的拿来主义。 文化本身没有错,错的站在文化背后的人。在
普洱茶被文化的年代里,我们不能因为
普洱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对于普洱
茶文化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拨乱反正,针对
普洱茶非理性的躁动,我们要大力强调理性,科学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性实证方法,因此在我看来科学普洱并不是对文化普洱的否定,而是一种理性文化对非理性文化的扬弃,最终使
普洱茶走上和谐之路——人文普洱。以此观之,
普洱茶被文化,只是普洱
茶文化之路的一个过程,被外力强加的文化,最终将被
普洱茶消化,形成茶与文化水乳交融,大而化之、润物无声的真正意义上的普洱
茶文化。 (文/白马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