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珍制壶,“造型端庄明快,气韵生动,每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这样评价,“她造壶除了对造型完美有自发的完善能力之外,特别注重实用功能。”周桂珍认为,紫砂壶的制作,模仿相对容易,创新很困难,就像作文一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关系,要自己作文,独立发挥自己的思想,就不那么简单了。但是创新是更进一步,接下来才是仿古复制。据周桂珍回忆,“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有一位 罗桂祥 先生,自己喜欢紫砂壶,身边也有一群同好,在香港的山上有一个俱乐部,星期天和休息日,他们会集到一起,喝茶品壶,曾邀我去过一次。他把自己收藏的好紫砂壶,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他要仿古复制一批紫砂壶,提出了A、B、C三种价格,比如僧帽壶,顾老做的,A价。顾老教我做,B价。”yishujia.findart.com.cn
与其它行业一样,紫砂行业也经历了三起三落。只有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讲究喝茶,喝好茶,使用好的茶具。“文革”以后,宜兴紫砂开始复兴。但是国内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紫砂壶的价格不高。而香港、台湾的价格已经上去了,那时这两个地区的人不客易到大陆来,特别是台湾人。台湾由于当地产茶,紫砂壶非常流行,台湾人都通过香港买大陆的紫砂壶。当年的紫砂壶最早是卖到香港,港商再加高价卖到台湾。
紫砂壶在烧成后刚开出窑来时最漂亮,颜色鲜艳,因为火气还未退,退去后,颜色会稍微暗一点。要是放在那儿一直不用,它也会受空气的影响,慢慢退掉火气。如果经常摸一摸,或者泡上一壶茶,紫砂壶马上就会出现它自然的光泽,从里到外透出来。有的人每一次泡茶,都把很浓的茶汤浇在壶上,这样养出来的壶虽然外表感觉是亮亮的,产生了一层包浆,但是手感不好,没有那么干净,爽手,仅是一层“和尚光”。真正养好了的紫砂壶又干净又光滑,俗话说是用熟了,神韵内敛,到那个时候自己拿着都爱不释手。
泡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壶,是有讲究的。绿茶不能焖,焖了不好喝,以80度的开水用瓷杯、玻璃杯泡比较好,水开了以后要稍停一下再泡,茶叶的条形、汤色都比较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其它的比如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岩茶都可以用紫砂壶泡,透气性好。但是因为透气性好,经常泡一种茶,再泡别的茶,壶就容易串味,普洱就有这种情况。真正的喝茶人,对于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壶,什么的壶型泡什么样的茶,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养壶不需要那么多讲究,先用开水把壶里外烫一下,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泡几泡再用,或者先用陈茶养一下就可以了。泡茶的时候壶外也用开水浇一浇,使紫砂壶里外都受热,以便发茶。每一次用过以后,都要把茶壶清洗一下,用毛巾擦干,好的壶泡两三次就能出效果。有的壶养了很长时间都不出效果,不是养的方法问题,而是做壶的功夫不到家。做工质量较差的紫砂壶有的还会裂口,通常是因为取泥不当,结构不严密,有时候里面有烂泥,底也会出现窑裂。
清代曼生壶举世闻名,主要得益于陈曼生与杨彭年的无间合作。此后,虽也不乏紫砂大师和书画名家探索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紫砂壶的创作,但终无法超越曼生壶的成就。周桂珍现在也很少与书画家合作做壶,在她看来,“有的壶本身造型已经非常完美,不需要书画。而另外一个更最要的原因则是:现在很多书画家不善于在壶上作画,既便是画了,也还得专门请人去刻,刻工也很关键,仅画的好,刻的不好也不行。真正好的壶,要请好的书画家画,怎么和书画家配合也是个问题,这都是制约的因素。一把壶需要一人来制做,一人来画,一人来刻,怎么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很重要。”
50年来,周桂珍看着紫砂壶风起云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她的作品就已经流到了港台地区。周桂珍认为,收藏家对于紫砂壶的制作技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