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最近这次紫檀泡沫破裂,他说:影响并不很大。停了一下,伍炳亮又说:“媒体不应该打击消费者的信心,媒体应该保护中国传统家具这个好不容易才成长到今天的行业。”
之所以提到媒体,是因为有报道称,福建炒家的热钱进退造成了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三月份的紫檀泡沫破裂。
打击 价格下挫40%几遭腰斩
随着檀香紫檀原料的枯竭,印度小叶紫檀作为其最好的替代品,立刻为收藏与投资界接受。小叶紫檀在2006年年底的价格为每吨18万元-20万元。2007年之所以突然涨价,主要是印度在这一年加大了对华限制出口的力度。于是,小叶紫檀的高回报率马上受到各方投资者的关注。
热钱大量涌入红木原材料市场,各种红木价格顿时水涨船高:
2007年8月间,广东市场的海南黄花梨从每吨50万元上涨到270万元,一年内价格涨了五倍多。最上等的木料被人为炒至每吨2000万元,相当于每克20元人民币。
印度紫檀也在涨价,2007年一年间,由每吨30万元涨到70万元-80万元,上等木料每吨超过160万元。东南亚酸枝木类木料尽管便宜,也从每吨3万元的起点,翻了一番。
热钱不仅仅来自福建。一些香港和台湾的木材商人,早就看好了大陆的原材料需求量,在港台市场接近饱和时,大举进入内地,形成整个红木家具产业上下游的投机,拉动价格大幅度变动。
虚拟经济中的“眼球就是金钱”法则,活生生地发生在中国红木市场上。价格越是上涨,关注红木市场的人就越多,这种来自红木行业最上游的高回报,无形中加剧了投资形式的白热化。于是,在能够看到的资料中,从2007年11月开始,印度小叶紫檀每吨涨至人民币75万元,达到价格的顶点。
那时候的行情确实有点离谱,比如今天买进4万元一吨的木料,后天就能卖到6万元一吨,吸引力巨大。
但好日子并不长远。伍炳亮说,两年中原材料价格涨了5倍,成品家具价格涨了3倍。制作和销售厂商成本激增,不得不减少小叶紫檀的使用。
时间的流逝对于商人们而言,是银行贷款期限的如约而至。大量囤积小叶紫檀的木材商开始抛货还款,其结果就是2007年底开始的原材料降价,这一降价风潮又由于生产厂家的转产所导致的销路不畅而愈演愈烈,到2008年3月,小叶紫檀的价格降到每吨40万元,比最高价位时骤然下降了30%-40%。犹如当下中国的股市,价格瞬间遭到腰斩。
金矿 红木家具拍卖会频创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