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六堡茶越陈越佳
发布时间 2011-07-19 浏览 7982 次
出版社1961年7月出版的中等农业学校试用教科书《茶叶制造学》里面,在237页的第八章第六节“六堡茶的制造”中,有“汤色红亮、滋味醇和爽口,有槟榔味,香气纯正,叶底带黑色,有的茶内有黄色菌类孢子着生,消费者有认为品质越陈越好。”

  这个记述很早,成书于1961年,也就是说,从文字记述上早于1961年,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发现,六堡茶经过陈放后,“品质越陈越好”。

  其实,据笔者采访所了解到,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故老相传就有“六堡茶越陈越好”的说法(与之对应的还有“六堡茶隔夜不馊”,日后另文撰述),这个说法可追溯到抗日战争前。这本书上的说法,是很准确而客观的“消费者有认为品质越陈越好”,是表述消费者中有部分认为六堡茶有“品质越陈越好”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庄晚芳、陈宗懋等专家学者应该是在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发现六堡茶原产地及其销售地区的消费者中,流传有这个“品质越陈越好”的说法,才记载进其学术专著中的。

  

  越陈越好

  另一层含义

  

  笔者在对六堡镇老茶人的采访中发现,这个“六堡茶越陈越佳”有着其另一层含义。

  对传统六堡农家茶非常熟悉的大典六堡茶业的茶人黄超说,六堡茶越陈越好,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说过。从前,地处山区的六堡,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制茶产茶的六堡当地人往往把六堡茶当作药用而收藏着,以防不时之需。慢慢地,人们通过实践发现,一些老茶往往具有更好的药用功效,六堡茶越陈越好的说法也流传了开来。

  无须讳言茶的药用功效。追溯历史,茶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药用食用的作物出现的。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这里明确地说到,茶的解毒作用。

  虽然今天我们不应去片面强调其药效,更不主张有病靠喝茶不用上医院,但说到茶的功效还是应该客观科学地对待的。

  笔者在对一些老茶农的采访中了解到,以前六堡茶多是作为药用而不是品尝而被收藏,也正因是茶农有这么个用途,六堡茶才会有部分老茶得以留存至今,让我们今天品尝得到,也真正体会到六堡茶品质的越陈越佳。

  在水木蓝山茶城六顺茶庄经营六堡茶的六堡人石靖玉曾说过这么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他家住在六堡四柳,一直以来交通非常不便,而且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要看病什么常常需要走山路,翻山越岭到六堡镇上去。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女儿突发高烧,各种措施用尽,未见有效,不久,还昏迷了过去。眼看小孩危在旦夕,他们一边准备连夜走山路将小孩背出六堡镇,一边聊尽人事地按照老人所教,将一把陈年六堡茶嚼烂,喂到女儿的嘴中,并喂了一点水。让人意想不到,小孩子很快醒转了过来。后来,经过治疗终于完全康复。说起这回事,石靖玉还心有余悸说,好在当时家里还有点点老茶,这点老六堡茶,为治疗争取了时间,“救”了他女儿一命。也从此起,石靖玉便对老茶情有独钟,这么些年来,他走遍六堡镇各个村寨,收购和收藏了不少老茶。

  据石靖玉介绍,据老人相传,从前茶农家中多穷困,而山区医疗水平低,茶就是药了,茶叶药用则以老茶为好,有越陈越好的说法。这应该也是六堡茶越陈越佳的另一种含义。

  越陈越佳

  时间来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堡茶,到底是不是越陈越佳,就我们喝到的不同年份的六堡茶而言,确实是呈现出这么一个趋势。这点在茶友中已是共识。

  很多茶友恐怕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新出的一两年的六堡农家茶,像“绿茶”,苦而涩,虽然最后回甘回甜,但起码一开始让人难以接受。沤堆工艺的六堡茶也是,新茶一年两年,往往沤堆味道有点不是很乐于接受,但经过数年陈化,会变得很“陈”、“醇”,口感会变得很好。有四五年的茶已经“很好喝”了。

  手边有不同年份的六堡茶,有今年的社前茶,去年的春茶和中茶、霜降茶,还有些是前几年的陈茶,也有十多年的陈茶,通过品饮,我们可以发现,从色香味等各种指标来看,起码三十年之内,时间越久,茶品口感多个指标明显呈现出越来越好的状况。手头上也有些超过三十年的老茶,但由于年份更难以甄别确定,或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不作定论,但,总体来说,品感还是非常好的。与笔者一起品饮过这些老茶的茶友都有相同的看法。

  由此,笔者坚信,六堡茶越陈越佳的说法,起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如50年)内,都是经得起检验的。


由福建省福安农业专科学校编校、农业出版社1961年7月出版的中等农业学校试用教科书《茶叶制造学》的局部截图,其中有“……有的茶内有黄色菌类孢子着生,消费者有认为品质越陈越好”的记述。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