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武夷红茶是出现在1567-1610年之间的海外贸易兴盛时期,它一出现很快便传到海外,随着海外需求的扩大,武夷红茶的生产由正山传至周边各县市乃至全省,到19世纪,红茶生产扩散至周边省份乃至国外.由此可以认为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无疑是中国最早的红茶,也是最早输出国外的红茶,武夷山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
4.关于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名称的演变
正山小种红茶在近400年的历史中,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它出现之初,当地是以“乌茶(black tea)”名之,传至国外则由于各国按中国对茶的发音称“CHA”.后则称小种茶,这时出现的小种茶是指红茶,与现时武夷岩茶中的小种茶代表乌龙茶的一个品种是不同的.小种红茶名称的出现依《清代通史》的记载当在1640年传入英国之前.1689年英国人首次直接从厦门港进口小种红茶,开始依厦门口音称茶为TEA,然后称产之于武夷山的小种红茶为BOHEA TEA.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名词起源于1692年.
18世纪初,在安溪出现仿制的武夷红茶,武夷山当地也出现邵武、江西广信等地仿制桐木乌茶的江西乌茶.为区别正宗的乌茶和仿制的江西乌茶,开始有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和外山小种红茶之称.然而这些仿制的红茶和武夷山及武夷山周边生产的红茶均以“武夷红茶”之名出口,因此在18世纪的武夷红茶,实际上成了福建省外销的红茶的代称.由于除福建省以外,其它省在18世纪尚未出现红茶,武夷红茶在18世纪甚至成了中国红茶的总称.
19世纪初,由于国外对红茶的需求急剧扩大,全福建生产的红茶也难以满足外销的需要,清道光年间以后外省如江西、湖南、湖北、继而安徽等等红茶产区纷纷出现,武夷红茶在中国红茶中的比重不断降低,而地位则不断滑落,逐步又回到为区域性红茶的名称.19世纪60年代,闽东工夫红茶出现,又改变了全省唯有武夷红茶的局面,武夷红茶名称在外销中渐渐不再使用,桐木产的红茶则单独称“正山小种”.1853年后福州港开始出口茶叶,正山小种即全部经福州港外销出口.因正山小种由松材薰焙过,福州地方口音对松明发Le的音,以松材薰焙过则发Le Xun的音,称产于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为Le Xun小种红茶.闽东工夫红茶出现后,国外为区别福建红茶,开始以福州地方口音称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为Lapsang Souchong, Lapsang即为Le Xun的谐音.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名词出现于1878年.至今为止,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出口一直都使用Lapsang Souchong或 LAPSANG BLACKTEA名称.
英国为了彻底拜托对中国红茶的依赖,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罗伯特福均(Robert Fortune)来到武夷山桐木关聘请了8名武夷山桐木关的制茶师傅,1851年3月把偷到的桐木关小叶种茶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引种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获得成功,英国殖民地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而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乃至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自1887年起逐渐衰落,而后的民国战乱,日本侵华战争,海关口岸全部封闭,中国红茶出口濒临灭绝.
有关于中国红茶历史的相关内容:
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Lapsang Souchong black tea)
中国的武夷山红茶与林则徐禁毒鸦片战争
安徽祁门红茶(Keemun Black Tea)
绿金:茶叶帝国(Green Gold:the Empire of Tea) - 中国茶叶与大英帝国
清代末期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