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有的研究表明,沤堆工艺,是酶、微生物在一定的湿度温度下综合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引起叶内物质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多酚类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从而形成茶品独特的品质特征。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茶坯内含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变化,产生热能,且堆内大量嗜热菌的繁殖也释放大量热量,使堆温不断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的非酶促自动氧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多种化合物,而使叶底和汤色从绿转黄,从黄转红,而茶内不溶于水的多糖成分在微生物水分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溶的双糖、单糖,且茶内具较强苦涩味的酯型类黄酮化合物在微生物和湿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氧化缩合、异构化等变化,使其含量降低,使茶汤从原来的苦涩向醇厚甜滑转变。
做茶人并非不喝茶
部分茶友流传着这么个说法:“做茶的人不喝茶。”这种说法,甚至更多用于发酵茶,说什么“茶厂的老工人自己都不敢喝自己做的茶。”对这个说法,笔者此怀疑态度。
最早听到这种说法,解释者说的是绿茶,说是制作的时候“用脚踩茶”,不过,据我了解,现在制作过程大量运用制茶机械,揉捻机两千多一台,效率高出许多倍,用脚揉捻的可能性很少了,便一笑置之。之后也听到有说到是因沤堆过程,之前也参观过一些沤堆车间,看过一些沤堆车间图片。只是平日,跟一些从事过沤堆制茶的茶人们喝茶,也有一些是茶厂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却没发现他们因此而“不喝茶”,很多还颇有心得呢。
记得在2008年梧州茶厂55周年厂庆的时候,本报记者还专门采访了该厂一位百岁老职工,他的长寿秘诀就是每天都喝杯六堡茶,可见所谓的“做茶不喝茶”应是个别现象。
笔者也参观过一些制茶生产线,对沤堆工艺制作出来的六堡茶的卫生状况还是放心的,不过,没有试验数据支持,终究是心里没底。
用实验数据来说话
前几天,在与茶友吴平先生采访中,吴先生说起前段时间相关单位在六堡茶的广西地方标准《DB45/T581-2009六堡茶》所做的试验过程中,对许多送检的六堡茶样本做了一些安全性的试验,试验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据吴平先生向笔者展示的一份试验报告中显示:“3个六堡茶毛茶及4个精制成品茶的28个农残项目结果全部为未检测,全部符合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规定要求,并且符合Ny/T 288-2002《绿色食品 茶叶》、NY519602002《有机茶》及欧盟现行法规的规定,以上结果表明,六堡茶及其毛茶是很少受到化学污染物的污染;另外,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全部为无毒,这表明六堡茶是十分安全的食品。”
另据吴先生介绍,在一项六堡茶成品茶微生物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这次所检测的所有样品中,致病菌项目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未检出,可以说,就抽样送检的六堡茶样品检测结果而言,六堡茶是非常安全的食品了。而且在对四个厂家的毛茶及精制茶共26个样品的铅检测结果在0.29%~2.55%之间,均符合GB2762-2005标准中的限量(≤5mg/kg)的规定,结果令人非常满意。
有了这些检测数据的支持,解除了对网络上茶友对沤堆工艺所制出的茶安全性的担心,笔者认为,只要生产厂家把好原料关,严格按照生产规程和卫生标准进行生产,沤堆工艺所做出的茶完全是可以放心饮用的。
平时喜欢喝茶,也喜欢上网,顺理成章,也喜欢上论茶的网。
各个大的茶网,基本常去。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茶友们对茶的认识差别往往非常大,很多是初学茶者、不懂茶者,但也不乏专业人士,如一些茶厂的技术人员,资深的茶人,甚至有些是茶学研究学者。由此,网络站上评论茶观点也丰富多彩起来,固然有初学者一个普通茶爱好者的角度,也有业界人士从营销拓展的角度,更有茶叶研究人士从种植、工艺、历史、品质等方面的专业意见,从中获益不浅。
不过,网络终究是网络,哪个是信口胡言,哪个是真知灼见,还得靠自己去分辨。
信息来源:西江都市报 2009-7-8
: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