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工工艺
(1)杀青:利用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性氧化,挥发低沸点芳香物质,消除青臭气,使叶质变软,以便揉捻造型。
(2)初揉:杀青后趁热揉捻,按揉桶容量投叶,装叶不可过多或过少,加压先轻后重,逐步加压。当茶汁揉出,叶片卷皱,初具条形,即可下机出晒。
(3)初晒:将初揉后的茶坯摊放于洁净的水泥地或竹垫上,利用太阳直晒,以蒸发部分水分,但要注意经常翻动,晒至茶条略感刺手,茶坯含水量约40%左右即可收堆,以使茶条梗叶的水分重新调整,分布均匀。
(4)复炒:将初晒后的茶坯放入炒锅内加热复炒,锅温160~ 180 ℃,并加盖闷炒1.5~2分钟,当手握复炒茶坯感觉柔软,即可出锅趁热复揉。
(5)复揉用小型或中型揉机进行复揉,揉时3—5分钟,以重压为主,以便进一步紧条和破损叶细胞,使茶汁流出黏附于叶表,以增加茶汤浓度和滋味。
(6)渥堆:将复揉后的茶坯按里茶和面茶用铁耙分别筑成长方形小堆,边缘需筑紧压实,以利于茶堆温度逐步上升,在湿热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的热物理化学变化,同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在微生物胞外酶的酶促作用下,促进老青茶色、香、味的形成。一般经过3~5天,面茶堆温可达50—55℃,里茶堆温达60~65℃,茶堆顶上布满水珠,面茶叶片呈黄褐色,里茶则为猪肝色,茶梗为红色。此时,需及时翻堆,用铁耙将茶堆挖开,打散茶块,将堆表、堆顶和堆底层茶坯翻至堆中心,再重新筑制堆3~4天后,堆表又会出现水珠,青草气味消失,出现酸味,含水量约20%左右,手握茶坯略有刺手感,即为渥堆适度,马上翻堆出晒。在此工艺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掌握渥堆前茶坯的含水量,洒面和底面茶含水量宜为28%,里茶36%。
(7)干燥:一般利用太阳晒,最好是烘干机烘干至含水量约13%左右,感官判断的方法是:手握茶条感觉刺手,茶梗一折就断。
老青茶初加工过程中,由于乡、村茶厂历史或厂房条件限制的原因,无单独的渥堆工序,而是精制厂将收购的晒青毛茶在精制前补加渥堆工艺处理,使其达到老青茶品质要求,其工艺过程分为“成小堆”和“成大堆”两个步骤:
①成小堆:将购进的晒青毛茶按等级和含水量的不同分别筑成堆高3米左右的长方形,每堆约5吨茶坯。约经3~5天,茶堆内温度上升至50~65℃,堆表凝聚大量水珠,面茶呈乌绿色,里茶呈紫铜色,即需进行翻堆,翻堆后重新筑堆,约2~3天后,堆温升至50~60℃,手握茶坯有滑手感即可归并成大堆。
②成火堆方法与成小堆相同,不同的是此过程要求达到自然干燥和进一步塑造老青茶色、香、味的目的。每堆茶坯数量增加到15~25吨,堆3~4天后堆表亦出现大量水珠,堆温上升至50~60℃,茶香味浓,即可开沟通风散热,沟以“十”字形或“井”字形为主沟,两侧挖支沟,主沟从堆底开到堆顶,支沟自底向上开2/3的涵沟,沟宽和洞宽各约80厘米,沟壁与地面应保持垂直,且上下宽度一致,以免倒塌。同时应使沟的两端正对门窗,以利通风干燥。一般约经20~30天,当茶坯含水量达到11%~13%时,即为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