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立顿”梦
发布时间 2011-07-27 浏览 4514 次
,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分取一小块蛋糕的局面。

传统流通法遇外来和尚冲击

元长厚总经理卢勇十几年前就在北京开了家小茶馆,那时候全北京的茶馆算起来也不过七家。在零售业出身的卢勇看来,立顿的成功在于突破“慢销”,全面打开了茶品的现代化通道。“中国茶,从来都是‘竖’着做,在杭州就做西湖龙井,在云南就做普洱茶,在安溪就做铁观音,每个品种、每个品牌,从百十元到上万元一斤的茶都有的卖,消费者不能区分这些品牌代表的到底是高端还是低端,更不用说品牌内涵了。而立顿则是‘横’着做,把各个品种当成口味,且只瞄准消费者方便、快捷、经济、卫生地喝杯茶的需求。明确细分市场和定位后,就有了明确的营销行为,最终才有了明确的品牌。”

产地鲜明的区域化特征直接造成中国茶叶消费的区域化,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传统消费茶类。“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了地区消费市场不会被外来品牌轻易攻占,另一方面却不利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进而难以成就茶叶的大品牌。”卢勇分析,中国茶叶的“慢销”,并非茶叶的总体消耗小,而是老百姓日常消耗速度慢,普通家庭买一公斤茶要喝很长时间;对某个具体的企业而言,由于厂家缺乏成规模的消费人群,也就难以形成茶叶的规模化消耗量,从而出现茶企的“慢销”现象。

每个行业都有一个结,这个结使它选择这样一种形态而不是另外一种形态,很多人嘲笑中国茶叶放弃N多现代时髦的渠道不用,长期依赖专业的批发市场,其实这是对行业的误解。因为天生“慢销”的中国茶企与讲究快捷方便的“立顿模式”根本就格格不入。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