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紫砂壶如果是刻款,那面目就更复杂了。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相对来说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可见刀锋刀法;金属刀刻款则在泥平面以下,痕迹不明显。问题是陶工文化水平低,自己写不好字,于是今天请东家刻,明天请西家刻,来不及找人就自己也刻,这就使后人难以根据刻字鉴别究竟是谁的作品。有些刻德比较粗劣,用字也往往有误。今人买名家的壶,如果发现题款中出现明显的错别字,就怀疑作品的真伪,这一观念上一不能用在早期紫砂壶身上的。
如果款识是印章,因钤压力度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紫砂壶中的印章多为阴刻,钤压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钤压在半干的泥胚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凸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将印章的全部到痕钤压出来。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印章,钤压力度不同,印痕字根相同,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同。这样的模糊性同样给紫杀壶鉴别带来一定的困难。明代是流行刀刻款识的。
明代中期,紫砂壶由日用粗陶向工艺陶转变开始流行起来。恰恰在这时,艺术商品的进程加速,艺术品的市场需求量越大,作伪之风就越甚。明代中期以后,急功近利,浮靡腐败之风盛行,作伪仿真者大获其利,附庸风雅者不知其赝。在图书版本方面,历史上造伪和仿真最甚者,莫过于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明版伪宋,给后世书贾作伪牟利创造了条件。在诗文方面,万历进士张泰阶竟伪托著名书画家柯九思之名,写了一大批题跋历代书画的诗文。在绘画方面,作伪地区分布之广,作伪者人数之众,作伪方法和手段之多,赝品流传数量之多,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利用款识冒仿名家作品的方法有3种:第一是新壶旧款,即在新壶上直接刻上名家的款识,这种情况包括名家为了应酬,或在市场供不应求时,由学徒或他人代制,盖上自己的印章。再有就是前代名家的印章流传下来,后人继续使用,借以仿制冒真。第二种是旧壶新款,即用没有款识的旧壶冒刻前代名家的款识。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大多用阳文,字体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模仿或显呆板,或笔画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第三种是新壶新款,此类作伪手法颇多。现代伪造者多是仿制假的印章或镌刻假的款识,如采用照相制版技术,用铜锌版制出的印章。也有一些印章和款识是仿制者凭空臆造的。
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历代紫砂壶精品较多,紫砂壶收藏爱好者最好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扬州、镇江这些博物馆亲眼观赏一下这些精品,增长鉴别真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