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遵义许多茶农办起了家庭加工作坊,到2005年止,全市便达上千家。这些作坊瞅住市场空档,主要生产大众茶推向市场,有着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效益较为可观。一来适应和满足了市场需求;二来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本土优势资源利润的合理切割,避免社会财富向极少数人过度倾斜,有利于调节社会公正,让茶业收入分配格局不致于过度失衡。据有关人士测算,在茶产业整体收益中,加工环节要占32%左右,出售茶青要占28%左右,销售则占40%以上。不难想像,如果让所有茶农退出加工环节,显然不合理。
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些茶农办加工又属无奈之举。因为,一些村寨远离城镇,茶农要背着茶青奔上几十公里、花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卖掉茶青,否则沤上一夜损失就大了,不如自行加工。而本钱小、人手少的茶农,白天要采茶,晚上要加工,累得不可开交。而且由于市场不够宽,效益也不够好。
企业做大遇烦恼
2002年底,福建客商叶文盛来到湄潭县,创办了盛兴茶业公司,带来了新的工艺和新产品。但他常常陷入一个困局:加工厂往往没有足够的茶青作原料,出现无米之炊,生产时断时续。去找经纪人代收茶青吧,要多付手续费用,加大生产成本。无奈之下,他只好自办茶园基地,这让他既分散了资金投向,又分散了做好精深加工和拓展市场的精力,总感到左支右绌。
在遵义市的许多产茶县,不少企业也遇上了叶老板的焦虑。生产原料的短缺,让他们也只好自办基地,但是,却又难以克服“人口红利”弱化带来劳力不足的困扰,常常为找不到民工而发愁。他们经常为这些烦恼缠绕,就难以腾出精力和资金,去考虑产品的精加工以至深加工,去做好品牌营造和扩大国内外市场。
茶青市场:一只神奇的魔杖
遵义多数茶区政府,多年来不顾财政困难,不断加大投入,在改善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大都按每10000亩茶园建设一个规模茶青市场。
就在叶老板发愁之际,湄潭县政府也在思考着,如何引导产业分工和升级,如何恰当地布下一个棋子,即把全县第一个茶青市场建在哪里?经过反复权衡,选定了盛兴公司所在的湄江镇金花村。市场于2005年2月建成后,两个乡镇3个村的茶农采了茶青,半小时内就能赶到市场出售。一两年后,一些小型作坊主就算了账:自己加工所得,与直接出售茶青相比,效益不相上下,即或略高一点,但把自家所用工时也折算成钱,就远低于卖青。算来算去,他们就主动退出了加工环节,转而专门从事茶园的种管采。另一方面,企业因为能够买到较为充足的茶青,加上自办茶园难以请到民工,也就主动退出了办基地盘茶园的环节,转而一门心思地从事加工和销售。于是,茶产业的社会化分工,就在看得见的手——政府引导、看不见的手——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农户和企业都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目前,遵义市已在茶区建起了100多个茶青市场。一些企业还将加工厂搬到了茶叶主产区的村子里,以利于就近收购茶青。政府还在规模茶青市场附近,适当地招商引资办起2--3个加工厂,让他们相互以竞争促公平,用合理的价格收购茶青,有效地防止了压级压价,确保茶农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