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胎质看,“吴径墓提梁壶”近似缸胎,《如意钮提梁紫砂壶》明显为紫砂陶土和日用陶土互相配制而成,较为细腻。
从工艺技法看,“吴径墓提梁壶”细部处理粗糙,《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细部处理较为光洁。
“吴径墓提梁壶”肩部釉滴小而亮,只限于肩部一小块。《如意钮提梁紫砂壶》整个壶身的一侧几乎没有粘上飞釉,且里外皆无釉滴。
“吴径墓提梁壶”型呈圆浑状,已由日用向艺术化进程转折。《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已呈壶器造型,已步入艺术化进程。
“吴径墓提梁壶”有盖,《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同样有盖。
“吴径墓提梁壶”提梁把造型比较复杂,《如意钮提梁紫砂壶》提梁把造型较为简单。
余围片、加片,镶接裂痕,款式等等无大区别。
通过《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吴径墓提梁壶”的比较,可以初步推断《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吴径墓提梁壶”同为明代制品,但稍晚于“吴径墓提梁壶”。
与“羊角山紫砂壶”的对比
为进一步弄清该壶断代正确年限,现再将《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羊角山紫砂壶”作一番比较。
一九七六年,在江苏宜兴丁蜀蠡墅羊角山(现红旗陶瓷厂内)发掘了一处紫砂古窑址,从废品堆積中出土了大量的紫砂陶残器,残器有腹片、盖、流、把等,器型主要为罐与壶,尤以壶为主,有高颈、矮颈、提梁三大类。据专家考证,它的年代“上限可到北宋中期,而盛于南宋”,其“下限可一直延至元明之际”。见《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的调查》。
一、器型对比。因“羊角山出土紫砂壶”大多为残器,完整器几乎没有,后人复原件也没有测定壶的大小及容量。《宜兴陶瓷简史》记载“羊角山出土紫砂壶”都是大壶,大到多少?概念模糊,暂时无法比较认定。
二、胎质对比。“羊角山出土紫砂壶”泥质近似缸胎,紫红泥,十分粗糙。《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壶之土色……皆细土淡墨色。”与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相符,较羊角山紫砂壶胎质较细。
三、壶流对比。“羊角山出土紫砂壶”的流大多从瓷器壶流式模仿转化而来,呈短、笨、粗糙、日用等特点。《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的流式虽为三弯式,也极有可能是从瓷器壶流式的模仿转化而来,呈挺、直、长,有力等特点。
四、壶把对比。“羊角山出土紫砂壶”的把式有单条、双条,提梁等几种。《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的把式为单条提梁,具有壶的特征,与其后提梁把壶器毫无差别。
五、壶身对比。“羊角山出土紫砂壶”的壶身有高有矮、或上下大小相等,或上大下小圆锥形,普遍底较小,身大于底,口径也有高颈,矮颈之分。《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的壶身虽肚大腹小,但底与身也呈上大下小的圆锥形,口颈却是嵌盖形,圆珠形,呈平缓状。
其他没有明显区别的特征。
结论
通过将《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吴径墓提梁壶”的比较及“羊角山出土紫砂壶”残器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吴径墓提梁壶”明显晚于“羊角山出土紫砂壶”残器。但由于“羊角山紫砂壶”残器在发掘出土时没有严格地将断层出土物归类安放,各层出土物器混杂一起,出土物混淆,以至于出土残器至今没能完全弄清分类,或是说由于早期紫砂器主要是日用陶器,基本特征、形制还无太大的区别,要将《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羊角山出土紫砂壶”残器比较是相当困难的。但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完全有理由断定,《如意钮提梁紫砂壶》比羊角山出土的“早期紫砂器”要晚很多。这从把、盖、钮、身等方面的艺术化进程中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推断《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为明早期之作,除了与“吴径墓提梁壶”、与“羊角山出土紫砂壶”残器的分析比较,还有以下的理由:
一、《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在紫砂艺术化进程中明显处于转折阶段,虽然已具可泡茶的功能,但容量大,品茗不大方便,尚未受到士大夫的欣赏。但泥质较纯正,工艺较精细,这是《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稍晚于“吴径墓提梁壶”的直接见证,也是壶器已呈艺术化倾向的明显区别。
二、《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的工艺技法俗称墙包底,用这种制壶方法所制之壶,不能放在火上直接煮茶,百烧百炸。“羊角山出土紫砂壶”制法谓底包墙,放在火上烧散热快,故能煮茶。这是该《如意钮提梁紫砂壶》晚于“羊角山出土的早期紫砂壶”的工艺特征。从外形来看,《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羊角山提梁壶”残器较为一致,提梁把也有相同之处,但其它工艺处理上比羊角山的残器改进许多。
三、“羊角山出土紫砂壶”为瓷器用壶转型改制,“吴径墓提梁壶”是用金属器型演变成形,《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却是宜兴丁蜀日用陶改制,这一特征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
四、《如意钮提梁紫砂壶》胎薄工细,壶嘴的精巧,壶底的平整,都为紫砂进入艺术化进程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说,从今天的眼光看壶,虽是比较原始,但它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
五、《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在羊角山出土物中未曾被发现,而羊角山出土物的断层面最下层始于宋代,最上层至元明之际,间隔年限长,那么,除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外,宜兴是否还存在另处的紫砂古窑址?这一问题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