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几位名家
发布时间 2011-08-17 浏览 65676 次
体、壶纽和壶把,使用的都是青铜文化的语言。

  鲍先生的“玉振金声”壶,让我们在紫砂壶上,看到了一只玉蝉。那把壶所使用的语言,显然是玉文化的。

  另有一把“井栏壶”。他运用石雕、石刻的语言,雕琢了历史的凝重,刻画了岁月的沧桑。

  鲍先生创作的“源泉”壶,其造型像一捆汉代的竹简,象征着民间工艺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总之,鲍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浓浓的书卷气,让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

  中国当代的制壶名家,灿若群星,举不胜举。由于篇幅关系,只能就此打住。挂一漏万之处,还望方家海涵。

  陈曼生:不恋官场,酷爱壶艺

  陈曼生,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名鸿寿,字子恭,另有老曼、曼公、恭寿、种榆仙客等别号一长串。他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海做壶的文化人。

  陈曼生的本职工作,是当县太爷。他长期担任溧阳县知县。可是这人太痴迷紫砂壶了,他经常不升堂、不断案,偷偷溜到宜兴去品新茗、赏新壶。

  陈曼生是个才子,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是“西泠八大家”之一。出版过《种榆仙馆印谱》等许多“学术成果”。因为爱壶,陈曼生放下县太爷的身段,找到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三人,与他们达成协议,联合开发紫砂新品。具体的分工是,陈曼生负责设计与篆刻,杨家兄妹负责捏制与烧成。双方优势互补、精诚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紫砂名壶,并推出了著名的品牌“曼生壶”。

  陈曼生与杨家兄妹合作,开创、完善了在壶体上刻字、作画的工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为有了这套工艺之后,无论是文人偏爱的佳句、箴言,还是百姓喜欢的山水、花鸟,都可以刻到壶上来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含量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

  “曼生壶”的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尤其是那些个壶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壶铭之一:“月满则亏。置之左右,以为我规。”这是刻在一把半月壶上的座右铭。意思说啊,盛极必衰,乐极生悲,我将这把壶随身携带,放在眼前,作为我为人处世的一个提醒。

  壶铭之二:“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臧者,好也。偕臧者,大家都好也。这是刻在一把方货上的壶铭。意思比较明确:对内,我们亲兄弟明算账;对外,我们讲原则守规矩。这样一来,对我对你都会有好处。

  壶铭之三:“笠荫,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这一句文气更足,雅趣也更浓,是刻在一把斗笠壶上的。者,中暑也。意思说啊,斗笠可以遮阴去暑,而茶汤可以解渴,两者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佛祖没有告诉我。平实中透着机趣。

  陈曼生写壶铭,确实堪称一绝。那些句子既切壶,又切茶,而且意味深远。

  在陈曼生之前,许多陶器上已经出现了铭文,但档次都不是很高。例如:“扣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这是教人懂礼貌的,叫人别一个劲地老敲人家的门。再如:“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这是炫耀主人有钱的,没什么文化气息。又如:“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这显然是句套话,文化含量稀薄。

  因为曼生壶上总是刻着精彩的名言佳句,故而留下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佳话。

  “曼生壶”的落款大多为“阿曼陀室”,而“阿曼陀室”是紫砂壶艺界第一个强强联合的研发基地。在那儿,陈曼生整理出了一整套制作紫砂壶的图谱,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在该研发基地的大堂里,悬挂着陈曼生撰写的一幅有趣的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绝妙地表达了这位县太爷超凡脱俗的、自鸣得意的心态。

  陈曼生还以县太爷的身份带动了一批文人墨客、朝野名士,共同关心、一起扶持紫砂业的发展,大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和做壶人的社会地位。陈曼生对紫砂业的贡献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于右任、关山月、刘海粟、陈大羽、冯其庸、韩美林、亚明、唐云、启功等现当代的文化名流,都是陈曼生的同道者、后来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