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紫砂工艺实践技艺 毛大步
发布时间 2011-08-21 浏览 8121 次

4.搓壶嘴、钮、把:壶体讲究气度,讲究合理的壶嘴、壶把、壶钮的功能搭配协调;壶嘴、壶把、壶盖、壶钮几个构件的比例和谐。嘴把过渡要自然、干净、利落。有了这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当身筒打好后,即搓嘴、把、先把坯泥搓成椭圆形泥条,大约 长5cm,粗1·5cm,将尖刀插进较粗的一头,用手放在工作台上轻轻地搓,形成中空圆堆体。嘴根圆孔大,嘴尖圆孔小,再用双手把该泥条弯成所需要的弧形,成为嘴的雏形。

另用坯泥搓成细而长的壶把泥条(切成 大约 长14cm,粗1cm)一头粗一略细,将把根和把稍都切成平弧形,再弯成半环形,待稍干燥后,再进行整理刮光。做壶盖先以规车裁出圆盖片,在该片半圆形的边缘上敷上脂泥和盖板片相合拢拍牢,再打好口沿泥条,(根部厚0.3cm,口部厚0.15cm),再把口沿泥围在围片上,切断泥头,粘接起来。

再在口沿根部敷上脂泥,粘贴在盖板片的中心,不可偏歪,稍干,接着搓一泥条,直径约1cm,将之弯曲成半环形,然后用脂泥将的子粘贴在盖片的居中脊顶上,不能偏歪。

再修整壶盖,盖虚片要整理光滑平正图,口沿要勒直刮光,并把口沿里的盖板片用规车划圆挖掉,敷上胶泥,待干后加工成使沿口内成为空的半球形状,再用铜管穿通虚与的子的小孔,再用独个整圆,使壶内透气,以便倒茶流畅。

5.装壶嘴、钮、把:安装时得讲究一体成型感:壶嘴与壶身、壶把与壶身的连接部位,要处理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破绽,宛如一体成型般。“点、线、面”三方面均须和谐一致,除了具艺术的造型表现形态美之外,还应有创意,自成风格,也就是说,造型美中必须流露制壶师的个性,亦即必有其与别人不同的风格及技巧,那是内在的韵致难以仿学,有了这样的理念方可制作出一件好作品的前提。

先在身筒接头处,挖嘴孔(独孔或七孔或更多,看壶大小而定),在嘴根上敷上胶泥,把壶嘴装在开嘴眼孔的壶身上。再在与嘴相对的另一面,装上壶把。嘴、把和壶中心点三点应成一直线,嘴把和壶口应一样平。

把根和把稍应垂直,不可偏斜弯曲,嘴眼细孔,应符合嘴根的大小,勿偏歪,否则会堵塞眼孔。再用明针整修和刮光茶壶表平,使茶壶光滑圆稳平正。最后用规车在壶上划在圆圈,并挑出壶口的泥片,修平刮光颈箍的内圆,使壶盖灵活旋转。尤其在壶身内腔要用拍子刮光刮平。

待稍干后再用纯棉软布轻擦壶体表面及各部位,俗称洗脸,这样可以把明针收光时的印子及手印全部擦掉,并钤上印款,到此,一把圆型的紫砂壶制作就大体上完成了。

由于全手工制壶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掌握泥胚成型技巧,还必须利用紫砂材质特性,充分在作品中营造出艺术氛围。所以全手工壶不仅可作为茶具使用及工艺品欣赏,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

要懂得在制作技术上,除了线、点、面交代清楚,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协调外,还应从“泥、形、款、功”四个方面去看。泥,指制壶用泥的品质;形,指壶的造型形象;款,制壶的款识,指制壶的作者和镌刻诗词书画的作者印章;功,指壶艺的功能美,即有别于实用性的神韵和境界,一把好的紫砂壶,不仅要讲究形式的完美和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集形、神、气、态为一体,才能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继承和创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还是要下一番苦功夫学习传统,不然创新的作品就会“变味”。要研究紫砂造型的特殊规律,创新不能丢掉紫砂的风格,不然把紫砂弄成现代的瓷器或铁炻器那样,就失掉了紫砂的风格特点,丧失了紫砂应有的艺术价值。

紫砂壶的价值取决于作者的创意设计。制作技巧和存世数量,如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仅构思巧妙,制作精良,而且数量稀少,投资价值相当高,不是普通收藏者能承受的。但是,当今紫砂壶制作者中有不少助理工艺师和工艺师的作品,无论从题材创意,还是从设计制作上来看,也已具备了投资收藏价值,而且投资也相对小多了。目前正在不少地方展示的“茗壶”,就一些青年工艺师设计制作的壶艺,经徐汉棠、顾绍培、鲍志强、何道洪几位高级工艺师观后评价:“有些创意的作品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文化内涵深厚,设计理念是紫砂茗壶艺术史上也是一大创举。”所以投资收藏者应量力而行,特别是工薪阶层目前还是以助理工艺师和工艺师的优秀作品为最佳选择,若干年后,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惊喜的回报。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