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湖南黑茶:依然神秘的
下一主题:黑茶初制中主要酶类变
距此12公里远的高城,有安化“最后的马帮”。公路掘进的速度太快,4年前,高城尚是个安静寨子,去川岩江要翻山。如今马路修到了山那边,马帮已纯属旅游需要。
事实上从半山联环村到高城,公路自溪流右边往上,河对岸,藏匿着窄窄的古道可达高城,雪后湿滑的石板,符合古道之意境。
以严格的茶马互市准则来判断,安化的这些青石板路,谈不上是“茶马古道”,仅是单纯运输,这与桂东大山中江华瑶山里至今运载货物的马匹并无区别。只是,这最初的运输,是真正的茶马古道不可缺的前缀。
其实,这些石板路上,更多的是人在背茶。古时安化虽有专门养马之人,谌氏养马槽坊尚存招牌。但守茶亭老人回忆,“当官的骑马,山西人骑马,其他大多是肩挑。”这一点,法国驻云南府领事方苏雅100多年前所拍马帮的照片有所印证,全是人背着高达十层的茶,仿佛背着一面面帆。
资水茶镇:从这出发的万里茶路,半点没有夸张
安化八大茶镇今日都可寻见。茶农制好的黑毛茶源源从山中背来,要在这些镇上装船运走,几百年繁华时光。清光绪三十四年的《?市上街铺基图》,嘉靖元年的唐家观上河图上,都窥得见熙攘。
1873年以前,买茶运茶之人多是晋商、陕商。清咸丰战火导致西北边茶奇缺,当时的陕甘总督湖南人左宗棠平定起义后,1873年奏请朝廷另订边茶章程,以票代引,创建“南柜”,为老乡们谋福利,自此湖南人才加入到运销。
安化晋商痕迹无处不在。建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永锡桥,碑文中有捐赠记录, “福德春,钱壹拾千文”,数了数,晋商多达41家。所有的茶亭、廊桥,清乾隆二十八年赠送给黄沙坪的千斤茶钟等,多为他们所捐建。
“红茶销往汉口,黑茶运往西北。清道光1821年以前,茶行经营的黑茶高达17万担(约8500吨)。17万担茶,就是从这一个个古镇上,开启山重水复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