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招,勇于转换身份,放下老板的架子,干小工的活。茶社的水电设备常会发生一些小故障,请人修,一来不及时,二来增加开支。夏经理是个有心人,第一次请人来修时,他在旁边仔细看,不明白的地方主动向维修师傅请教,时间一长,小修小补自己就会干了。现在茶社内的100多盏灯各属哪条线路,每盏灯多少瓦,他都熟记在心,哪盏坏了,立马就可以换上同一亮度的。霓虹灯坏了,是稳压电源出了故障还是灯管出了毛病,他能判断并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连电烧水的浮球或水龙头出了毛病,他也能手到病除。此时,不了解内情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个打工的。而在员工的眼里,则明显拉近了和自己的距离。夏经理认为,当老板,就要有一个能上能下的好心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三招,满足消费者的自尊心理。夏经理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茶客消费了100多元,要求把1元钱的零头“优惠”掉,但是老板坚决不同意,双方坚持不下,最后打110,把警察喊来才解决问题,搞得不欢而散。夏经理对此的看法是,来茶社消费的人,不仅是为了物质需求,有的还有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精神需求。有的说白了,就是一个要面子。因此,茶客买单时,有人提出要打折,夏经理都会表示同意。一次, 几个第一次上门的茶客买单时,要求打折优惠。夏经理说:有会员证的打85折,你们没有,但今天给你们打8折。茶客认为老板给足了面子,高兴而去,此后竟成了常客 。
第四招,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茶社虽然开在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内,但在此范围内的茶社,开开关关的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是来游玩的,游客会挤出时间买土特产品或者留个影,而不会特意跑到茶社坐下来喝两个小时的茶,旅游文化的优势没有转化为茶文化的优势。夏经理决定把服务重点定位为本地人,实行家庭式服务。包间不收费,自动麻将机不收费。客人来了,他陪着喝茶聊天,甚至打牌,时间长了,人头熟了,茶客的秉性和需求了解了,回头客多了,不知不觉中茶社赢利了。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延伸到茶文化亦如此。如果茶社的经营之道运用得巧妙,自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