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茶的好与不好,茶汤占有绝对的分量。在我国汉晋直到后来的唐宋,茶,从“吃”演变到“喝”,但即使是唐宋,依然是以煮茶、点茶的茶末为主。自明朝初年起形成“叶茶以开水沏泡”这种泡茶方式之后,直到我们现代,几乎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喝茶。因而,茶汤的好坏就等同于茶之优劣。其他诸如干茶条索、形状、干茶香气等等指标,可以供我们可以辅助手段来判断茶的好与不好。
从茶的苦味说起
有茶友说为什么茶汤中会有苦味?有苦味的茶好不好呢?
很多绿茶有轻微的苦味,在六堡茶中,有没有苦味,是由其制作工艺决定的。部分轻发酵和新的六堡农家茶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苦味。
茶汤中的苦涩味主要是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花青素等。茶叶的苦根据其不同的茶树品种、采制季节、制作工艺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云南大叶种较之其他的中小叶种茶树,其茶叶含多酚类物质高,所以较苦。夏天采的茶又较春茶花青素含量高,所以也较苦。在制作工艺中,绿茶和六堡农家茶工艺保留了更多的多酚类、花青素等物质,也会偏苦,而经过沤堆的普洱茶、六堡茶,其转化较多,其苦涩味较低或没有,而转化不足时(轻发酵茶)就产生一些苦涩味。
有茶友说,苦味当然是人们都不喜欢的,怎么还会有好茶呢?其实,关键还在于这个苦,还应细分为让人“苦后回甘”的可转化的苦、苦而不化的苦。
品质很好的普洱生茶、六堡农家茶、绿茶,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涩,但苦在口里,会很快转化为甘甜生津,会让人有“峰回路转”的愉悦,这便是好茶。但如果单纯的苦不化去,犹如苦丁茶那种苦,或者是苦持续到最后,或是我们平日说的“苦尾”,让人品饮中觉得不快,觉得难受,那么不管商家怎么“忽悠”你,你都可以认为这些是不好的茶。
好茶色与好茶香
说一泡六堡茶好,我想应该是指这个茶在色、香、味三个很基本的方面让人愉悦,之后,方能称之为好茶。
一泡好茶,冲泡开来,新鲜绿茶有清新的绿,看着如春天般的新绿,让人心旷神怡,六堡茶、红茶如红酒般的红亮通透,闽南乌龙茶有黄绿澄明,即使是白茶,其浅浅的绿中微黄,都是一般的醉人。好茶的茶汤汤色,会让人看了,有愉悦之感。
而如果一泡六堡茶或普洱茶,冲泡开来,像酱油的颜色,其色黯哑,黑而浑浊,则无论如何,即使是甚少喝茶的新手,也都会知道这茶,好不到哪儿去。
好的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比之上好的铁观音,从香型来看,一个是清香扑鼻,令人愉悦,而上品的铁观音,兰香满室,丰韵悠悠,何尝输于绿茶呢?比较起闽北乌龙中的水仙、肉桂、大红袍,其火香浓烈,岩骨花香,又何尝不是让人愉悦呢?再比较起其他茶种,道理是相通的。
一泡好的六堡茶冲泡开来,必然是有令人愉悦的茶香,无论其是兰香、木香、槟榔香或什么香型。如果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杂香、霉味、吭味,又或窜有其他香皂味、油漆味、汽油味,必然不会是好茶。
说穿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泡好茶,“色香味”三方面怎么可以有让饮者觉得不快的杂香杂味呢?
更多的要求
一款六堡茶在“色”、“香”、“味”这三个方面,给人的感受基本上可以很完整地评价一个茶。六堡茶历来有“红、浓、陈、醇”几大特点,说的正是色“红”、香“陈”、味“浓、醇”这三个方面。
有一些“好事”茶友在评价六堡茶的“红、浓、陈、醇”的四个方面中,加入了“甘、香、爽、滑、清、凉”六个字,可以更好地评价六堡茶,但这些评价可能是“更高的要求”,更适合针对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六堡茶原有的“红浓陈醇”中,也不是一出产就具备的,经过沤堆工艺的六堡茶在出厂不久,“红、浓”或许有了,但“陈”是明显没有的,“醇”更是应借助时间的。
而有些茶友提出的增加几个字,这些“指标”在某些茶品会有,比如有些在六堡农家茶中会更为突出。“甘”、“香”是颇有道理,好茶回甘,是指口腔喉头中的余韵。六堡茶历史上有神秘的槟榔香,而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六堡茶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典型的香,如木香、药香、樟香、兰香等等,口有余香,确实也是六堡好茶的指标,厂家所产的经沤堆工艺的六堡茶也可具备这样的特点。“爽”、“滑”这两项中,“爽”往往与工艺关系更大,有数年的茶也可具有“爽”的特点,“滑”则非一定的年份不可。而后面这两个“清”字和“凉”字,则是对原料和工艺都有一定要求,这样的特征,六堡农家茶或许会比较明显,是不适合作为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六堡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