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祥地难见茶品牌
说起湖南的茶叶传统种植地区和叫得响的品牌,大多数人会想起君山银针、古丈毛尖、石门银峰、湘西黄金茶等,安化的黑茶自2007年以来更是以黑马姿态在全国茶叶市场逐渐站稳脚跟。名不见经传的茶陵为何也想来“分一杯茶”?
事实上,茶陵是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
根据历史记载,茶陵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地区之一,也是茶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就是在茶陵云阳山发现茶叶的。
不只有辉煌的历史,茶陵的茶叶也“名副其实”。2006年,茶陵的?江翠芽绿茶,不仅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名优绿茶金奖”,在后面的公开拍卖时,其标底为6000元的500克茶叶,还拍出了1.88万元的高价。
缺少核心品牌限发展
可是,“辉煌”的过去并没有给茶陵现代茶产业发展带来多少名气,相反,多数人并不知道茶陵产茶,甚至株洲本地人也并不了解,也压根喝不上本地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主要是缺少核心品牌的带动。”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刘仲华认为,一直以来,茶陵不仅缺少知名的茶叶产品,而且已有的茶叶品牌知名度也不高,这种现象甚至是湖南不少地方茶叶产业发展滞后的普遍原因。
一直关注茶陵茶产业发展的株洲市茶叶协会会长贺湘平也同意刘仲华的观点,“茶叶作为附加值极高的产品,虽然与品种、加工技术都有关,但品牌效应是影响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在贺湘平看来,茶陵茶叶缺少名气还有一个原因:茶叶生产规模太小。
“虽然株洲每个县市区都产茶,但茶叶的总产量并不高,规模小也限制了影响。”贺湘平用事例佐证:以株洲最近几次得奖的炎陵高山乌龙茶和神农铁观音为例,虽然质量好,但产量跟不上,年产量分别只有7.5吨和4吨,远远不够市场需求。
借力文化元素推进湖南茶产业
“就像武夷山的大红袍,大红袍茶产量其实很低,但说起武夷山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茶。用文化元素推广茶产业发展,当地甚至请来张艺谋做印象·大红袍,成为固定旅游项目落户,文化元素的传播能力和渗透力不可小视。”刘仲华表示,过去十年,湖南的茶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物质形态方面,不太重视文化元素,如果能让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茶产业结合,湖南的茶产业将实现不一样的跨越式发展。“茶祖项目正是代表湖南茶产业推进的一个大方向。”
“计划在五年内,在茶祖文化产业项目的基础上,将茶陵打造成中南地区最大的茶产品集散地。如果茶陵的茶在产量、质量、知名度上全面提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提到茶陵,首先映入脑海的是茶陵的茶。”贺湘平这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