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充分考虑干扰因素,谨慎下结论
感官审评的准确完成, 建立在了解审评环境和把握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例如审评室 内如果光线存在差异,在进行与颜色相关的审评程序时,就需要移动器具,互相换位,从多 个角度进行比较。冬季进行审评时,如果室温偏低,审评前还需要用热水烫杯(应注意不可 使水进入杯内),以此缓和冲泡过程中审评杯壁的热量散失,减少温度下降过快对审评的干扰。
茶叶各审评因子的感官表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也存在着很密切的关联性,从外形到汤色,再到香气、滋味,评茶人员在审评中应做到仔细地判断比较,如果某一因子的 表现存在明显不同,就必须认真地查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记录下的评茶术语,也需要进行细致的检查, 避免出现误差。
审评人员
不因个人偏好影响审评结果
茶叶本身是一种偏好型消费饮品,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而特色各异,各地的饮用习俗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评审过程中,评茶人员必须注意评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客观的结论,因此不能将地域习惯和个人爱好带 入审评过程,并因此影响到审评的结果。
坚持训练,克服感官疲劳
已有的研究发现,感觉器官产生疲劳致使敏感性降低,也是人体对环境的一种本能的适应。审评人员有目的地进行长期针对性训练,可以提高感觉器官在相关方面的灵敏程度,而且也有助于在长时间、高密 度的审评过程中保持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因此评茶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需要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坚持审 评训练。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提高感觉器官抵抗疲劳的能力,达到保持感觉器官敏锐的目的。
积极交流,修正感官认识的系统性误差
简练、准确的品质术语便于评茶人员相互交流。评茶术语的熟练使用建立在对茶叶品质的系统化认识 之上。这种系统化的认识最初会因每个人感觉器官的感受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使用含意相近的术语时,就 可能引起理解上的混淆。因此,在掌握、运用评茶术语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交流,有助于取得对茶叶品质 的共识,获得对术语一致、准确的理解,消除系统性的误差,从而建立规范、统一的茶叶评判体系。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与程序
一、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制定的依据
茶叶品质是由茶叶的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组成的。茶叶外形与内质,通常有分为八项因子,即外形因子 为;条索、整碎、净度和色泽四项;内质因子为;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项。茶叶感官审评分为干评 (干看)和湿看(湿看) 。干评主要是评外形的四项因子。湿评主要是评内质的四项因子。茶叶品质的的优 劣主要是针对审评茶叶的八项而言,所以茶叶审评方法的制订也就离不开决定茶叶品质的八项因子。制订茶 叶审评的依据是根据茶叶感官审评的原理,通过对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八项因子的评定来制订的。
9
7
3
1
2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