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语言
发布时间 2011-09-05 浏览 5508 次
深浅、除疾、节奏恰到其位,要意到刀到。有人称之曰:“以刀代笔”,这不是简单的“以刀代笔”,刀替代不了笔,但可以表达笔意。强调刀功,其实就是紫砂陶刻语言和刻味的体现。 欣赏一件陶刻作品太过着重刀法,也是只求表面性的鉴赏。应当通过刀的表现,体味好作品浑厚有深度的韵味,由刀看书画,思哲理,悟人性,能欣赏体味到一件作品的真性,产生一种共鸣,令你感到一种美的感性满足。这种刀的表现而间接形成的美感共鸣,是深层次的鉴赏,你能透过热闹看门道了。

〖书画家与陶刻〗 书画家在紫砂坯上创作书画,而后由专业陶刻艺人操刀完成的作品并不可取。器、画、刻三分各占其一。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个陶刻朋友刻了一个名画家唐云先生画的壶,然后同时在同一器型的壶上摹刻了几个,烧清后,莫辨何为唐云原作,连唐云先生也糊涂了。另外,不同的刻手刻同一书画家的书画,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书画主要表现在纸上书画必须亲自刻,哪怕他刻得不怎么样,才有一定价值,别人也模仿不了。书画家主要表现在纸上,当然能画能书又能刻则难可贵了。但是高水平的书画家凭借自已的艺术修养,在壶上的创作,往往出人意外,有独到之处,不落窠臼,可为专业陶刻艺人借鉴和启迪。

〖曼生壶〗 

谈紫砂陶刻,不能不提陈曼生和“曼生壶”。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清乾嘉间浙江钱塘人,是著名书画、金石头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曼生壶”是陈鸿寿宰溧阳时倾心于紫砂,公余闲暇,他构思出样,由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友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指导撰壶铭,并书刻,世称“曼生壶”。陈曼生对紫砂最大的贡献应是:构思设计了一批简约、古朴,具文人意味的壶样,而铭文书刻成为其构思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体的不能分割,他的壶不刻铭文你会学得不完整。他的参与,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将壶与刻的结合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尽管传世曼生壶是否曼生亲自操刀,你最多只能臆测而已,而曼生壶仍为人们喜爱。他的创作理念仍影响着很多壶艺家和陶刻家。因此陈曼生于紫砂功不可没。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前人云:“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此话应作两面观。紫砂器是无釉陶,制作工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壶的价值,而书刻虽说是紫砂器最佳装饰手段,只属次要位置,这与奖品上对字画的要求不可相提并论。玩古董的朋友都知道景德镇“珠山八友”和任淦庭各自作品的价值。因此壶价高低的决定因素在壶的本身,好壶无字自是好价。有时好壶刻了字画,反而对壶是一种破坏。什么壶要刻字画,谁刻,怎么刻,壶艺家的创作时不能不考虑,应多一些讲究。  

另外字因刻,因烧,其本来面目已失些许,也不同于纸上的字,所传之字也只是“误传”而已,其刻才是“正传”。  

只有做到壶、铭文、字画、镌刻结合俱佳,融为一本,方能“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