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五)
发布时间 2011-09-05 浏览 9929 次
00

  一直以来,六堡茶收购价比烘青茶低7.5%~20%。

  苍梧县1955~1961年六堡茶收购价(元/50千克)

年 度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收购价  25.00  21.00  28.50  24.30  18.00 22.00  24.00

  1954~1960年六堡乡(后改公社)茶叶产量统计

  (按这个数据,1955~1956年较高产。最高产年为1956年,50万斤多,到1961年开始锐减)

  年  度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产量(吨)  174.1 212.8 254.2 131.95 112.2 150.95 75.00

第二十二回 摒弃传统 名茶元气大伤

据了解,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下,六堡茶的生产每年虽然是保持一定的产销数量,但传统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很多消费者反映,生产出来的六堡茶质量难以保证,也渐渐失去了原有工艺特有传统风味。

  导致六堡茶产销停滞的原因有很多,出口主销区政治、经济因素、人们消费口味的变化、其他品种茶如普洱茶对市场的冲击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在当时的公社化或大队集体的茶场、茶厂,茶农不再有当年的积极性,在茶园护理、传统开发、工艺研究、质量把关等多方面都渐渐流于形式。曾经传统驰名粤港澳的名茶六堡茶,老人们觉得其“变了味”、“没有了以前的味道了”。

  说起工艺的变化,六堡镇一位老茶人说,六堡茶的工艺从最初的茶农加工,到后来分初制和精制,再后来诞生出沤堆工艺,直接通过工艺做出“陈”、“红”的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港的消费习惯,受到欢迎。但或许正是这种工艺的演变,渐渐地偏离了原来的传统口味而渐渐失去市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老茶人的回忆中,经过困难时期后,元气大伤的六堡茶种植和生产依然承担起“出口创汇”的重任,不过,其竞争优势往往更多是“曾经驰名的名茶”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了。据陈振东老人回忆,在大约1974年~1975年左右,以及之后的几年,曾经大搞梯级茶园,也曾经努力想把六堡茶重新“做起来”、重振昔日雄风,但茶农们依然缺乏种茶制茶的积极性,谁也不去操心这些,最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渐趋衰落。

第二十三回 岁月蹉跎 产业停滞不前

据资料显示,在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整个广西的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据老茶人回忆,在1983~1984年更是走向一个大的衰落。当地人们渐渐对放弃种茶制茶。

  到1989~1990年左右,更有部分用茶场来种植湿地松。“拿这些茶园茶场来种湿地松,真是太可惜了!”陈振东老人说起这事,还是这样的激动,“湿地松长高了之后,下面茶树的光照少了,雾水也少了,其发达的根系和一同生长的蕨类荒草更夺取了茶树的养分,茶树的生长会受很大影响,甚至枯死。”

  陈振东老人说起,在现在这些曾经做过茶场的山上,依然可以在湿地松的下面可以找到一些“老茶头”(作者注:当地指老茶树根),有些掩盖在杂草枯叶中,假如把周边的湿地松铲去,重新翻整土地,施肥管理,或许还有部分“老茶头”能重新长起来呢。老人还说,这样的做法叫“代艾更新”。但据笔者了解到,要让昔日数千亩的茶园,全面“更新”或种植还牵涉到很多问题,并非容易。但笔者认为,只要整个六堡产业都认识到“六堡茶”这个历史名茶这个品牌价值,同心协力,六堡茶一定会重现甚至是超越当年的辉煌的。

改革开放后,重新调动起茶农的积极性,六堡茶又渐渐开始萌发出新的生机。在21世纪初,六堡茶,这个久负盛名、历尽沧桑的传统名茶也翻开了兴盛的一页。

第二十四回 继承传统 抓住发展机遇

与香港茶友陈生谈起六堡茶,他说,他阿叔以前很喜欢喝茶,六堡茶是其中一种。自小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喝茶。他记得他叔叔曾经说过,以前,靓的六堡茶在香港是很“矜贵”的,比之普洱和其他粗茶,算是较有档次的。在十年前(他叔叔去世前)说起,曾说现在这个六堡茶,说跟以前不同了,原来的六堡茶不是这个味道的。陈生说,他现在喝六堡茶,不知是喝的茶不好,还是普遍整个工艺问题,或者是后期陈化不足的问题,确实喝不到当年叔叔存留那种六堡茶的味道。他希望今后真能再重新喝到传统工艺和风味的六堡茶,让六堡茶重现当年的辉煌。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