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三)
发布时间 2011-09-05 浏览 9033 次
创伤,包括广东、港澳、南洋等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急剧降低,对茶这种非生活必需的消费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了许多。

  需求的锐减,加上长途的交通运输尚未得到完全恢复,还有接着的解放战争的影响,六堡茶在1949年建国之前的生产都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茶价低贱,茶园日渐荒芜,茶农们为了生活,纷纷改种粮食和别的经济作物。据一本1957年由当时的广西供销合作社编印的茶叶书籍《茶叶采制方法》上记述,当时的情况是“岑溪在解放前,一斤茶叶还不到一斤谷”的价钱,很多茶农的茶卖不出去,连采茶制茶的工钱都不够,因而,茶农们纷纷放弃种茶制茶,“……甚至有将茶砍伐作柴,大部茶园荒芜,到解放时,只剩下二万余担了……”

  在1937年到1949年(真正逐步恢复种植生产的是土改后的1951年)这长达十多年的大衰落中,很多茶庄都已停业和倒闭,六堡茶的产业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了。李旭秋老人颇为感慨地说,现在的六堡茶的种茶制茶规模还远远不到抗战前兴盛时期的水平,就连建国后的第一次复兴时期(1955~1956年)的规模也远没达到。老人说,六堡茶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作为见证过六堡茶几度兴衰的他希望看到六堡茶重现当年的辉煌。

第十三回 土改分地 茶农重新种茶

六堡茶的再次兴起是在1951年之后,当时,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很多农民开始重新种植茶树。当时茶农的种茶热情很高,种植面积迅速地扩大。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说,那时候,农民在高山上、半山腰甚至在山谷低洼地都种满了茶树,积极性空前高涨。

  陈振东老人回忆:解放后,六堡所产的茶依然是通过“茶船古道”用船运输到广东的。直到1957年(公社化前后)才修通公路,之后才通过公路将六堡的茶及其他土特产运出,将生活必需品运进六堡。从土改农民获得土地后的三四年,新种植的六堡茶可以开始大量采摘,加上原来抗战前茶园的复垦,种植面积非常大。

  据邓兆明回忆,在1954或1955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达到54万斤。而据陈振东老人的回忆,最高产的是1956年产量56万斤,接近60万斤,而且当时茶价比较高。虽然老人们记忆中具体的年份有一年差别,但估计正是1954~1956年这几年,是六堡茶在建国后,经过扩大种植后的又一个鼎盛的复兴时期。

  据中茶梧州公司的资料显示,中国茶叶总公司梧州支公司创建于1953年11月,1954年1月改为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隶属于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专门从事广西六堡茶的生产和出口业务。

根据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回忆:“当时,中茶公司成立后,中茶公司“接收”了当时的许多的茶庄,结束了茶庄收茶的历史,也结束了六堡茶自茶船古道直接经封开、都城直到广州的历史。之后,由中茶公司委托供销社在六堡收的茶,运送到当时新成立的梧州茶厂。”老人回忆,在1956~1957年左右,改为采购局,之后在1958年又改回供销社负责收购六堡茶。

第十四回出口换汇 政府扶持鼓励

由于六堡茶一直都是以出口为主,这时候更是肩负着“出口创汇”的使命,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1957年出版的广西省(当时为广西省)供销合作社编印的《茶叶采制方法》上还记载着当时宣传扩大茶叶出口特殊的意义的说法:“出口一吨茶叶,可以换回10~12吨的钢材或20吨汽油,180担茶叶可换回一部新式拖拉机,1950~1956年全国出口茶叶的总值可换回钢材186万吨或拖拉机34484部或喷气式飞机4965架或25000千瓦发电厂52座。”书中还记述有:建国后,“几年来政府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如预购、贷款、全部收购、提高茶价、技术指导等方式加以扶植,产量逐渐得到增加,品质也提高很多……”同时还“大力发动群众开辟茶地和复垦荒芜茶园,并加强现有茶园的护理工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生产,增加收入。”

  当时人们扩大种植生产,并到处学习取经。据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有人介绍说,湖南茶更高产些,并从湖南江华引种了相当多的茶树种苗。不过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引种的湖南种茶树树冠更大,但叶子没有本地种密,并不比本地原种高产。而且,本地种的茶树茶味更好、色泽也较湖南江华种更好。老人还倒出茶壶中的六堡茶给笔者试品并说:“六堡原种茶特有的浓、醇的味道,湖南茶是没有的。”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