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红旗茶厂19批茶叶审评鉴定:外形匀称,颗粒较紧结,嫩度良好,香气尚高爽,滋味浓强较鲜爽,汤色红艳。 1983年澳大利亚布什公司茶师兼购买部经理埃蒂先生到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茶后说:“我看了许多中国红茶,这是最好的,有斯里兰卡高茶风格。”“你们的茶叶风格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如果贵场还有BOP碎茶存货,我愿意马上与你们成交”。 1983年5月3日英国布洛克帮公司波特先生到省茶科所访问时,饮用英德红茶后评价:“茶样汤色红亮、香气高爽,滋味鲜强浓厚。” 广东省食品工业协会领导随《中国食品报》记者到英红华侨茶场红旗茶厂参观后说:“我们可以放心地喝你们的茶了。” 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评价:“‘英红’质量稳定,信得过。” 广东省农业厅郝向前厅长在广东茶叶学会成立大会上说:“英德红茶浓、强、鲜爽、汤色叶底红亮。” 安微农业大学教授江光辉评价“英红”:外形细嫩,颗粒重实,色泽乌黑油润,金毫显露,匀净优美,香气浓郁,汤色红亮,茶叶鲜爽浓烈。 1988年突尼斯国家贸易局董事长饮用“英红”后说:“英德红茶无论汤色、香味都可同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红茶相比美。“英红碎茶风格好,很可惜,在伦敦市场上很难买到这样的好茶。” 印度商业部长助理潘迪先生说:“这里的秋茶滋味浓,有自然花香,希望能给我们一些茶样。” 新西兰马克华特公司的卡拉克。希尔勒茶师说:“象这么好的茶叶,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中国的茶叶在新西兰享受有很高的声誉,加上你们的货运负责可靠,所以我们更感兴趣”。 二、英德红茶先进加工技术 英德红茶加工技术精湛,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1959年英德茶场与英德茶叶试验站和英红茶机厂等为主组成攻关工作组,在华南农学院,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试制出第一批英德红碎茶之后,继续较系统地研究初制加工技术,直至1964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基本定型。其加工技术为:鲜叶原料必须具有嫩、匀、鲜、净;适时萎凋,萎凋叶含水量在64±1%;大机揉捻打条40~50分钟,短时多次切碎(盘式机三要三筛,各次10~20分钟;适度偏轻发酵;105~115℃温度簿摊一次干燥。)该技术工艺被省内及广西、湖南等红茶区广泛采用,后被称之为“传统法”。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 踏入七十年代,英德率先进入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产新的时期。1970年,英德茶科所和英德茶场组成试验小组,最早在红旗茶厂开展研究试验工作。1973年,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取得初步成功,接着向省内及滇、湘部分茶厂推荐应用。此后,经多次对揉切机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以及大生产应用,1978年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基本定型。工艺特点:实现强烈而快速的揉切作业,增进红碎茶的浓、强、鲜爽度,改善品质风格。并解决机组配套联装生产线流水作业,提高生产效率。该技术工艺的研究成功,为我国制茶工艺的改革和红碎茶品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改革,使国内各红茶产区广泛应用。转子机式制茶法,省工、省电、产量高、质量好。转子机制茶加工技术规程是:鲜叶原料,要求保持嫩匀鲜净,以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为主;萎凋叶含水量58~60%,加温萎凋温度不能超过35℃;揉切,先打条提取毫尖茶,筛面茶揉切2~3次,直至茶尾比率在10%以下;发酵适度稍轻;采用110~118℃一次干燥,毛茶含水量控制在4~6%。 初制红碎茶通常叫做毛茶,毛茶是长短、轻重、粗细、整碎、梗杂混合总体,通过精制划分花色、提高净度,调整品质,充分发挥毛茶原料的经济价值。精制工艺:采用圆筛分离茶叶的长短;抖筛分离茶叶的粗细曲直,风选分离茶叶重轻和除劣去杂;拣梗和飘筛之后,达到商品茶的的规格要求,拼配调制品质,及时装箱封口,防止受潮,以保持茶叶品质。
三、英国皇室对英德红茶的钟爱 英德红茶创制以来以其极佳的形、色、香、味博得世界人民的喜爱,至目前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国是世界红茶销售中心,也是红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世界各国著名红茶纷纷拥入,英德红茶进入英国市场后,很快受到英国人的青睐。据1969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电文称:从我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处电文获悉:“英国皇室喜爱英德红茶,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FOP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又据1996年9月19日,香港《东方日报》以“英德红茶香滑不苦提神醒脑”为题称赞“英国皇室所享用的靓红茶都是中国货,如福建的正山小种和英德红茶。英德红茶原汁香味足而苦涩味薄。懂冲泡之法香味足又滑而不苦涩。有时泡英德红茶便知红茶极品,又香又特别提神醒脑呢。”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写道……“英德也是中国几大产茶区之一,英德红茶是英国皇室所认定的靓茶。” 四、英德红茶誉满殊荣 英德红茶问世40年,以其优异的品质,惊人的魅力,博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取得历史上的辉煌。八十年代以来英德红茶在国内国际茶叶评比中屡屡夺魁,先后获奖36次,其中国家级奖6次,部级奖10次,省级奖16次,国际级金奖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