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茶业走向新的辉煌
发布时间 2011-09-23 浏览 6165 次
,英俊飒爽,充满着蓬蓬勃勃的朝气。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起源中心。”每个物种最初都出现于一个地区,然后从这里向四周迁移到环境条件允许的地方去。任何地方生长的茶树都是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的,只要土壤气候适合,它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今天,茶王的子孙们,一个个英姿勃勃,风度翩翩,在异域他乡,为人类健康奉献出色、香、味俱美的佳茗,成就了一番植功种德,光宗耀祖的事业。

       

普洱茶再度展雄风

  西双版纳不仅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而且还是名重天下的普洱茶的故乡。清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六大古茶山,尽在今天的西双版纳境内。

  普洱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推断:“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谢肇淛《滇略》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明朝时期普洱茶已被社会各阶层接受和消费;据现代茶学家陈椽《茶叶通史》考证:普洱茶在明代已是全国名茶了。清代前期至中期是西双版纳普洱茶的兴盛时期,阮福《普洱茶记》云:“普洱茶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普洱茶味酽称绝,清代成了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的珍爱之物;檀萃《滇海虞衡志》载:“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可谓大钱粮矣”,描述了清代历史上六大茶山产销的盛况,最高年产茶达4000吨,成为云南的重要经济支柱。《续云南通志稿》载:“普洱产茶,颇为民害”,记录了清代后期茶农的悲惨遭遇。由于税赋太重、战祸横生、疾病流行等原因出现衰落,西双版纳普洱茶的产量到清末下降到1000吨左右,民国末期减少到250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西双版纳境内茶叶采摘面积仅为1.5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巨大的发展。1951年省茶科所在南糯山开展荒芜茶园垦复、晒青毛茶加工和传统普洱紧压茶生产示范,对西双版纳普洱茶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52年恢复建立勐海茶厂,1954年恢复加工传统普洱紧压茶,1966年至1974年九年间,年产紧压茶平均达570吨,1972年达700多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勐海茶厂开始进行普洱茶人工后发酵试验,产品称之为“云南青”,即现代普洱茶的雏形。1973年,勐海茶厂和昆明茶厂联合进行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试验获得成功。1974年,勐海茶厂又对人工发酵工艺进行改进,试制出现代普洱茶0.3吨,外观、滋味、香气等感官指标达到了广东客户和香港等地区的要求。1975年起,勐海茶厂开始大批量生产现代意义上的普洱茶。“人工渥堆”快速后发酵工艺定型,是普洱茶生产史上的一场技术革命,使普洱茶在生产上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普洱茶特殊的保健功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段时间,大街小巷都在争先购买普洱茶,男女老少都在谈论普洱茶,饭前酒后都在品饮普洱茶,消费人群不断增多,促进了普洱茶生产的发展。

  西双版纳现有926户生产普洱茶的初制所、精制厂,工厂林立,空气中散发着普洱茶的芳香。2008年,生产普洱茶达到1.73万吨,是清代普洱茶最高年产量的4倍;现代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加速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促进了普洱茶的市场拓展,使普洱茶风靡全国,走向全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成为闻名世界的优质饮料。

       

古茶区旧貌变新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西双版纳的茶农“守着茶山过苦日子”的遭遇,连同产生这种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人民政府采取收购茶叶预付定金、采茶工制茶工补贴粮食、奖售紧缺物资、提高茶叶收购价格等多项措施,大力扶持茶叶生产的发展。依托省茶科所指导茶农恢复老茶园,到1957年茶园恢复面积达105721亩。上世纪60年代中期,响应党中央大办样板田的号召,建立了一批等高条栽新式茶园,产量逐年提高,逐渐改变了古老茶区与生产水平不协调不相称的状况。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跃上了新台阶。新茶园建设应用良种,推广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法,建立集中连片的新式茶园,单产大幅度提高,创造了茶叶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大渡岗模式。如今,西双版纳现有茶园67.62万亩,采摘面积43万亩,年产干毛茶2.69万吨,面积是共和国建立初期的45倍,产量是108倍;茶叶加工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1992年后本地茶叶私营企业的崛起,二十一世纪初博文、博友、诺仕达集团等外地私营企业进入西双版纳茶叶生产领域,新的管理机制、新的经营理念给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过去的生产小作坊已被现代化的加工厂代替。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已被打破,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建立,日臻完善;注重科技投入和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改进和提升制茶工艺,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花色品种日益繁多,形成了完整的普洱茶红茶绿茶产品系列。打造了“大益”知名品牌,培育了“云茶”、“昌泰”、“郎河”等一批新秀。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至2008年全州获奖名优产品就达100余个。

  与此同时,全州着力把茶文化融汇到茶产业之中,增强普洱茶的文化底蕴。发掘民间民族茶文化,举办“茶王节”、“孔明兴茶”等纪念活动。组织科技力量考察、研究古茶山,制定保护古茶树、古茶园和茶叶历史文化的政策措施。开发“云茶源”茶文化旅游景区,利用各种节庆搭建茶文化宣传平台,提升了西双版纳茶业的文化品位。如今的茶农安居乐业,依靠茶叶经济收入盖起了楼房,有了拖拉机、电视机、电冰箱、手机,小轿车已进入班章、南糯山、易武等茶山的茶农家庭,茶农过上了致富奔小康的殷实生活。

  西双版纳茶业经过60年的发展,走上了科学普洱、健康普洱、文化普洱的崭新时代。

  西双版纳茶业新的辉煌成就,是历届州委、州政府倾心培养茶产业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生产者的心血和汗水。历史不会忘记:民国时期为振兴西双版纳茶业而呕心沥血的李拂一、范和钧、白孟愚等一批实业家;历史将铭记:新中国成立后为西双版纳茶业发展而竭智尽勇的蒋铨、唐庆阳、张顺高、邹炳良、曾云荣、王海思、李正行、王平盛、曾维然等一代老茶人。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