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浅论紫砂壶艺创新
下一主题:也谈宜兴紫砂壶的成形
记得那是1998年5月份,做了一个月的筹备工作,就开始拉制紫砂朱泥小品壶。刚开始我信心百倍,夜以继日地工作。可是,第一批壶还没有进窑,就全部裂开,这下可以说是前功尽弃了。是拉坯技术不高?还是泥料真空不到?就这样裂开了又拉,拉了又裂开……反复试验,成品率依然不到10%,我仍然在不断的失败中探索、研究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临近岁未又一度陷入了困境,当时我已负债累累,难以为继。在这紧要关头,台湾的蔡先生来了,拿了我第一批质量还未达到要求的壶。我知道他是在帮我,我心里非常感激。于是我更加坚定信念,暗下决心,不能辜负他的期望,一定要把紫砂拉成壶!
过了年,一次我到宜兴东山朋友家拜访,看到他家中有几个东山出土的汉代拉坯陶罐。当时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心想在距今两千年左右的古代就能拉出那么大的陶器,而我……。噢,原来是泥料的加工工艺出了问题,反而是现代化的真空炼泥机帮了我的倒忙。试想,古代哪有真空炼泥机呢?朋友看我的高兴劲,明白了我的心思,就慷慨的将这几个古陶罐送给了我让我回家好好研究,并嘴里还念叨:“心有灵犀,心有灵犀!”
从此以后,我的紫砂手拉壶成品率越来越高。各种紫砂泥料,各种大小的壶都能拉成了。终于在2000年年初以高质量的紫砂手拉小品壶打开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市场。从此走出了困境。2000年是中国的龙年,又是跨世纪之际,为了纪念在这千禧龙年紫砂手拉壶的正式成功,我在每一把手拉壶的底部都刻有反映当时做壶的心境,并刻有“龙禧千年”,希望我这手拉壶能发扬光大,延续千年。事实上,紫砂手拉成形,特别是朱砂泥手拉成形,避免了传统成形法所留下的泥条接头线和模型接头线,且进一步地提高了作品的透气性、实用性。我相信,紫砂手拉壶的成功,将为紫砂写出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