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C.sinensis cv.Shuijingui 武夷岩茶名枞网
武夷传统五大珍贵名枞(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牛栏坑杜葛峰之半崖上。相传清末已有此名。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观其外形,绿褐带宝色,色泽乌润略略泛白,条索紧结弯曲,匀整,稍显瘦弱;闻有轻微焙火焦香,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微有杂质;香气内质蕴含梅花香;汤色由深橙渐黄,透亮。绿润软亮;红边带朱砂色;边缘有破碎,茶汤显厚,略带甜香,滋味十分鲜爽,喉感滑顺舒服。
武夷岩茶名枞(名从)之五:半天腰
学名:C.sinensis cv.Bantianyao
又称半天鹞,半天鹞武夷岩茶传统五大名枞(名从)之一,原产于九龙窠三花峰之第三峰绝顶崖上.又名半天夭、半天腰。 武夷传统五大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武夷岩茶名枞网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三花峰之第三峰绝对崖上,相传清末已有些树。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武夷传统五大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三花峰之第三峰绝对崖上,相传清末已有此树。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妖气十足,多变的茶香,初时如兰似花,继而如粟像杏,再则焦香横溢,时刻带着一份妖媚。条索紧细,色泽乌润,干茶香馥郁茶香带有多元的果香,香味精致优雅细腻,冲泡时香气袭人,滋味浓醇,熟果香气鲜明馥郁,回甘清甜持久。
武夷岩茶名枞(名从)之六:白牡丹
学名:C.sinensis cv.Wuyi-baimudan
武夷珍贵名枞(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马头岩水洞口,已有近百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风致优秀,条索紧实,色泽黄绿褐润,喷香气浓烈芳喷香似兰花,滋味浓醇甘甜,“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滋生力强,成活率高。
武夷岩茶名枞之七:金贵
学名:C.sinensis cv.Wuyi-jingui
武夷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白岩莲花峰,相传已有近百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一定面积栽培。品质优异,条索肥状,紧结重实,色泽黄绿褐润,香气浓郁幽长似桂花香,滋味醇厚甜爽,“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武夷岩茶名枞(名从)之八:金锁匙
学名:C.sinensis cv.Jin-suoshi
武夷珍贵名枞(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宫山前村(弥陀岩等多处亦有与金锁匙同名之树),相传已有近百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九曲溪沿岸。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较大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强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武夷岩茶名枞(名从)之九:北斗
学名:C.sinensis cv.Beidou
曾名北斗1号。武夷珍贵名枞(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北斗峰,已有60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较大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20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3%、咖啡碱3.8%。制乌龙茶,品质优异,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武夷岩茶名枞(名从)之十:白瑞香
学名:C.sinensis cv.Bairuixiang 武夷岩茶名枞网
武夷珍贵名枞(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慧苑岩,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7%、茶多酚22.3%、咖啡碱3.4%。制乌龙茶,品质优异,色泽黄绿褐润,香气高强,滋味醇厚似粽叶味,“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