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感到梁说的这四字,并不能充分说明岩韵特征。于是有人另辟蹊径,把岩韵归纳为更加简练的四个字:岩骨花香。这一个“骨”,说的好!岩茶的香气浓郁,而且基本上可以说是花香。水仙花香,兰花香、桂花香等等。这容易理解。但“骨”就较难领会了。顾名思义,“骨”喻坚硬,坚韧,等等。可对于柔顺如水的茶汤来说,它的“骨”在哪里呢?苏东坡曾有一首诗《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赞美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可能有助于理解“骨”的含义。清朝乾隆皇帝在评价全国各地贡茶时,题诗咏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也很形象地描述了岩韵的特色。所以,有人认为,岩韵中的“骨”,应是一种不以鲜香见长,而是以醇厚沉着稳重取胜的味道。茶汤里好像有“沙沙”的小颗粒,或者是好像有柔韧不绝的细丝,从而丰富了茶汤的质地。吞咽下去很久之后,茶的滋味还在口中齿间回荡。
其实,香清甘活也好,岩骨花香也好,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要真正理解岩韵,体会这些前人概括中的具体内容。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岩韵的含义。所谓的韵,源于音乐术语。将各种不同声音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因此产生的一种能让听觉愉悦,引发种种想象的审美感觉。将其内涵延伸到品茶,指在茶事活动中品茶者所产生的一种感官愉悦感,以及因此而引发出的全身心的愉悦与美感。所以,岩韵的最基本含义,应是指岩茶的基本感官特征;而所谓特征,是与其它种类茶,绿黄白黑红等等相比较而言,使岩茶与其它茶区别开来的明显特征。更深一层的意义,则是指一种饮茶者品饮岩茶时的特殊感受。
这一点,已有一些前人作了总结。清袁枚在《随园食单》就曾说过,武夷岩茶“清芬扑鼻舌有作甘。……如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丽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是在将岩茶与龙井茶、阳羡茶作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很有启示意义。不过,前人的经验固然重要,最关键的还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多品茶,善比较,才能取得真知灼见。
首先,要从感官上体会岩茶在色、香、味方面的特征。
色。岩茶汤水一般呈金黄或橙黄,带些微红,清澈亮丽。这一点与其它种类茶相比,很容易辨识。但与闽北乌龙比较时,须冲泡三,四水后才有分晓。此时闽北乌龙汤色明显变浅变淡,而岩茶汤色犹然不变,直到第七遍后才见清淡。必须指出的是,即使是同样品种,茶汤颜色深浅跟加工工艺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茶青发酵的程度不同,还有烘焙的程度不同,泡出来的汤色也不同。一般来,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深较红;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浅较黄。除此以外,新茶的颜色较浅,而陈茶的颜色较深,所以有岩茶“藏的深红数倍价”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