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顺着山势,沿着小路,傍着溪流,赏着山花茶叶,我们一路向峡谷深处大红袍的母树处行进。轻松愉悦间,听导游说起关于大红袍的传说故事:古时候一穷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天心庙老方丈将峭壁上的茶树叶子摘下来煎了泡茶给他喝,把他的病治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并想将这种神奇的茶叶献给皇上。在老方丈的陪同下,状元前呼后拥,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这就是我没有记真切的那个传说了,很多年以前储存在记忆中的碎片经过导游一番讲解,终于恢复成一个圆满而完整的样本。
来到一处峭壁之下,导游说到了的时候,我的内心经过记忆深处那个传说故事的重新洗礼已经几近虔诚了。我虔诚而小心翼翼地在悬崖之上寻找印象中神奇而圣洁的高大挺拔的茶树。我终于远远地看到了她们。高耸的断壁矗立眼前,半山腰处有六株普普通通的低矮灌木,在清晨的阳光下有些憔悴地伸展着腰肢。如果没有人提醒,我这样的眼神很可能会以为她们是几株生命力顽强的荆棘。我的眼睛盯着她们好久好久没有移动,思维凝滞了一般,想象力又一次空前绝后地贫乏,词汇更是没有来由地晦涩,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我当时的心情。所有的千头万绪凝聚到一起,就是一种感觉——失望。这就是传说中被状元披上红袍千叩万拜的救命之树?这就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茶王母树? 这就是价值连城驰名中外、被武夷山市政府投保一个亿的至尊至贵大红袍?她们不但不够挺拔葳蕤,没有一点点王者的姿态与霸气,其长势更是连来时路边的普通茶树也不及啊!
醒醒脑子,我让自己回过神来,沉下心来想一想,肯定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但凡被称为“王”者,纵然没有霸气威严的外表,也一定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深刻内涵与大气风范。我怎么能仅凭肤浅的想象力认定茶王就一定应该具有葳蕤挺拔的外表和霸气慑人的姿态呢?现在适逢冬季,虽然福建的冬天温度并不是很低,但岩石之中生长的茶树缺少水分的滋润肯定是要受影响的,因此才有如此朴实无华的外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茶王必定有别的茶树望尘莫及的内在品质,我没有品尝过茶叶的味道,断断不可从外观上小看了这几株久负盛名的茶王母树。
与导游进行简单的沟通之后,我重新仔细地打量茶树的生长环境。 此处的丹崖石壁上,常年山泉潺潺,这种贫瘠的生长环境与茶树的清高禀性十分吻合,对茶树的生长十分有利。而且,山岩上日照时间短,气温变化不大,空气湿度高,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正合《茶经》所提及的“上品生烂石”和“茶宜高山之阴,而有日阳之早”。另外,石壁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为“茶王”强身壮骨。这样,茶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也相当丰富,加上独特的制作工艺,大红袍独具岩骨花香之风韵,不仅具有药理功能、保健功能,如果常常饮用,还能健康长寿,实为不可多得的养生良药。这便是其他种植区的茶树所望尘莫及的内在品质了。陆氏诗句云:“桑苎家传归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水,含露溪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区次分。”
告别了大红袍之后,我们开始沿来路返回。走了一段我忍不住翘首回望,岩壁上的茶树更显得与其他植物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如果没有人指点,谁又会想到山崖中那几株最朴素最普通的灌木就是名扬四海身价无数弥足珍贵的大红袍母树呢?我脑中忽然闪现出一句话:大隐隐山崖。这也是武夷山大红袍的真实写照吧。
在茶农那里,我们品尝到了不同品种的武夷岩茶,导游和茶农都说这是大红袍二代,其实不然。大红袍的母树以稀为贵,寻常人岂能品尝得到。我们现在喝的大红袍茶叶都是从无性繁殖培育出来的新树中采摘的,也就是从母树身上剪下枝条扦插成活后繁育而成。当然,不同环境和土壤种植出来的茶树,茶叶的味道也各不相同,茶叶的质量也就有了高低之分。特别有趣并值得一提的是,从武夷山回家后去见一个朋友,她为我泡的茶叶竟然是上等的大红袍。我因为来去匆忙甚至没有把从武夷山带回来的茶叶赠送与她,心里便有了几分愧疚。我把大红袍母树的照片拿给她看,言外之意真正的大红袍茶叶我们可能永远都喝不到了。朋友不置可否地笑笑说,对于我们这些俗人来说,茶不在多么名贵,而在于一种轻松的心情,一个宁静的心境。
一语道破天机。一抬头,看到她身后墙壁上的四个大字:宁静致远。我收起相机,端起茶杯,一股熟悉的香味沁入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