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古气候考察,更能说明问题。据古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1.8亿年至1.3亿年前,裸子植物发展迅速,真蕨、苏铁、银杏、松柏生长繁茂。第三纪出现了山茶等被子植物,但在第四纪的几次大冰期中,地球上的许多植物种被毁灭。据研究,云南南部很多地方未受到冰川的袭击,西双版纳是未受袭击和影响的重要地区,因而保存了许多古老的植物种,如木莲、望天树、黄缅桂、龙脑香、苏铁、树蕨等。山茶种植物分布广,种类繁多,它们是第四纪冰川劫后的幸存者。现今世界上有“山茶科植物16属500多种,我国就有15属400多种,其中大部分布于云南特别是西双版纳。
印度的情况怎么样呢?古地质学研究告诉我们,印度的产茶区系喜马拉雅山南坡,当时还是大海,不可能有古老的山茶植物,也就不存在冰川毁灭与否的问题,诚然,更不可能是茶树的起源地。据史书记载,印度茶是公元1780年由我国广州运去茶籽后才开始种植的。迄今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欧洲的茶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三百多年前,当茶叶第一次运到英国时,人们还不知其用途,竟被作为时髦的冷盘菜吃了。
另外,从古地质史与古植物学来分析,更能看出云南西双版纳是茶树原产地的可靠依据。大家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分布有一定的区系,与地质史、古植物学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地质学界公认的大陆漂移论,大约二亿五千万年前,地球上分为两个大陆,即冈瓦纳和劳亚,中间为海水相隔,亦即地中海经过西南亚直达泰提期海,当时中国和印度不在一个大陆版块。植物学家把在地球上发现的植物化石,根据当时植物群落归来两类,即劳亚北古大陆热带植物区系和冈瓦纳古大陆寒带植物区系,中国属前者的热带植物区系,而我国的西南原处于劳亚北古大陆的南沿,临管泰提斯海,在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发生以前,地势平坦,水热条件好,是第三纪出现山茶等植物被子植物的大温床,是高等植物理想的发源地,也是茶属植物的故乡。因而,野生茶树发源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历史的必然,是大自然的选择。而当时的印度,处于寒带植物区系,没有产茶的自然条件。而现在产茶的喜马拉雅南坡,在出现高等植物的当时还是大海,没有陆地植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不讲自明的道理。此外,有的农学专家还从自然条件对茶树形成和发展的关系、茶树近缘植物、茶树的原种、茶叶生产化和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了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
以上论证,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中国云南尤其是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发源地,它为世界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它是世界茶叶赖以繁衍、发展的母体,是世界茶文化发生、传播的摇篮,因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普洱茶却是这一茶树发源地的传统正宗名茶。
王懿之先生此文,从四个方面界定了茶树生源于西双版纳这一基本常识,同时也推出了“普洱茶却是这一茶树发源地的传统正宗名茶“这一结果。这无疑为我铺阵出自勐海茶厂乃至西双版纳的普洱茶珍品,提供了强大的历史背景。不过。有意思的是,同是王懿之先生的此文,在台湾版的图书上和滇版图书上,于某些至关重要的细节上却存在不同。台湾版《紫玉金砂》第14期和台湾版《紫玉金砂普洱文选》上,关于茶树的发源地,关于北回线以南的我国古老茶区,均专指西双版纳;而由黄桂枢先生主编、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在1994年4月出版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中,则几乎在“西双版纳”的前面都加上了“思茅”一词,意即“思茅”在茶树发源、茶山种植史、普洱茶制作等方面,更胜于西双版纳。古人皆云“普洱不产茶”,为何云南之书却将思茅置于西双版纳之前,何故?不得而知。当然,我希望这是因为台湾图书的编辑因偏爱西双版纳而删除了思茅,而云南的编家则是因商业文明之需而加上了思茅。
但不管怎么说,茶树之于西双版纳,普洱茶品之于西双版纳,均犹如儿孙之于母体,毫无争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