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大红袍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 2011-10-31 浏览 8121 次
下通畅;三碗下肚,神清气爽。果然药到病除。皇帝大喜,一首圣旨,将那丛茶树赐名“大红袍”,并封老人为护树将军。

  状元说。若干年前,一位秀才进京赶考,行经武夷山时,突患肚疾,痛不可忍。刚好被天心寺方丈碰上,救回寺中。方丈问清秀才病况,随即从室中一小陶罐中,取中一把黑呼呼的干树叶,用滚开山泉水冲泡一大碗。秀才闻得此汤香气,人就舒服了一点,再喝下肚去,稍过片刻,便觉咕噜大响,回肠荡气,四肢百骸,毛孔贲张,很快就恢复了精神。病好后,千恩万谢,辞别方丈继续前行。不久后,魁星高照,中了状元。皇帝见他才华出众,相貌英俊,满心欢喜,又招他做了驸马。秀才功成名就,荣归故里。途经武夷山,想起方丈救命之恩,停轿上山拜见方丈。问起当年所饮之物。方丈便带他到九龙窠,指着半壁上那一丛茶树说,就是他。秀才大喜,当即脱下身穿状元大红袍,亲手盖在茶树上。从此,那茶就被寺僧称为“大红袍”。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版本的神话,都不过是神话而已。纯粹是以讹传讹,经不起任何考证与推敲。只能说是表达了当地百姓崇拜与美化大红袍的愿望而已。而真实可靠的大红袍由来,则是九龙窠石壁上茶树旁的摩崖石刻。据好事者考证,“大红袍”三字系1927年天心寺僧人所为;(另一说是30年代崇安县长吴石仙所作)。其时九龙窠系天心寺寺产,僧人见此茶芽叶紫红,又长在丹岩上,霞光照映时,远远望去一片红艳,原先取名为“奇丹”,后来才改叫大红袍。至于为何将奇丹改为大红袍,因无史料可查,不得而知。

  据民国时《蒋叔南游记》记载,奇丹茶除了九龙窠,天游岩、珠帘洞等处也有。不过,产量极少,不过一、两斤。因此价格昂贵。尽管真实如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武夷山游旅业的发展,由于大红袍所处地点为武夷山旅游热线之一,有关它的神话趣味盎然,导游与好事者又添油加醋,于是广为流传。九龙窠的那几棵茶树,也就成了武夷山茶王,受到千千万万游客的瞻仰和朝拜。从而又引出了许多新的神话。

  二 神秘

  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

  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政府将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

  这么稀贵的茶叶,寻常百姓哪得一见,更不用说品赏了。事实上,大红袍自从它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贡茶”的身份而蒙着一层光环。可是,大红袍究竟是否做过“贡茶”?历史上武夷茶曾经被列为贡茶,是现在有据可查的是位于九曲溪畔的御茶园之茶,从未有过位于九龙窠的贡茶。确认大红袍的时间,最早不过1927年。而那时的中国,就连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也已退位10来年。穿龙袍的皇帝虽然没有了,可还有不穿龙袍的“皇上”啊。1927年时是孙中山,之后是蒋介石;49年以后,便是毛主席了。孙中山蒋介石是否受过大红袍不得而知。解放后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给毛主席送过。可惜的是,毛主席并不喜欢,据说还下了专门指示,今后不要再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它是受过御封的“贡茶”。

  既然是贡茶,那就得管好看好。据武夷山的一些人说,早在国民党时代,大红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共产党也派兵看守过;文革期间,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前不久,还有一篇文章,记述当年一位看守过大红袍的老兵,从北方来武夷山故地重游的动人故事。几棵小小的茶树,竟要政府派兵看守。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就连名气比大红袍大的多的西湖龙井御封十八棵母树,还没有这种殊遇呢。

  其实,这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国民党政府何时何地派兵守大红袍,未见任何史料。倒是蒋介石到过武夷山,至今天游顶上留有遗墨牌坊,也许是为了保护蒋介石安全,在九龙窠设过岗哨?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景区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原寺产,统统划归附近的劳改农场管理。于是便常有武警在九龙窠走动。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来。不过,是否有兵看守,并不重要。许多年来,大红袍的的确确一直有人守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家人长住在那里专门看管。平时有人不用说,采摘制作时,茶叶局的领导必定亲自到场监督;制好的茶叶,必须专人保管,使用时,每一片茶叶都必须县长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回忆,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来要大红袍茶苗,是拿了省领导的批条才准许剪走5根穗条的。而他,因为没有领导批准,就只能站在远处眼巴巴的看着!

  这样严密的管理几棵茶树,恐怕又可以创造一个中国吉尼斯纪录了,大红袍能不神秘吗?

三 神韵

  神话也好,神秘也好,都是事物表象,大红袍,作为知名度最高的岩茶代表,它的真正价值,最终还要落实到实际品质上来。

  九龙窠母树所制的大红袍茶,仅从它生长的自然环境,就可断定是典型的正岩岩茶。只要是正岩产的,不管哪一个品种,质量都特别优异。更何况,据有缘品过它的人说,的确是好茶,岩韵非常足。如果不是这样,地方政府也不敢用它来招待中央领导,以及英国女王这样的尊贵客人。我在二十多年前有幸品过一次,可惜那时不懂茶,留下印像只有两点:

  一、香气带点焦味;二、茶汤金红透亮,滑顺不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大红袍知名度陡增,希望品赏大红袍茶的人越来越多。然而,仅九龙窠母树产的那点茶,一般人只是可望而不可及。能不能多发展一些大红袍,以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呢?事实上,以无性繁殖方式发展大红袍的工作,早在解放前,被尊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就已开始。可惜未有结果。解放后,虽说省茶科所以及县茶场场长姚月明做过试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默默无闻。现在,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姚月明第一个种植成功纯种大红袍,并制出了成品茶。紧接着,武夷山茶科所所长陈德华也栽培并制作成功纯种大红袍。经专家们审评鉴定,他们的纯种大红袍,在质量上完全可以和母树大红袍媲美,有些感官因子甚至还更好一些。完全可以作为商品茶投放市场。

  纯种商品大红袍,一投放市场,就获得了成功。许多早就慕名大红袍,渴望一品韵味的茶客,争相高价抢购。这一来,好事变成了坏事,一些连一棵纯种大红袍都没有的茶商,见利忘义。用其它岩茶拼配出一种假大红袍投放市场,因此也获得很大经济效益。一时间,茶叶市场上大红袍真假混淆,泥沙俱下。真正的纯种大红袍,反而受到了怀疑和冲击。但是这样一来,又激发了武夷山茶人的创造性思维。既然市场上对大红袍需求量如此之大,而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了解大红袍,更多的是慕名而已。何不将错就错,生产与纯种大红袍的风格韵味相似的拼配茶呢?这一回,是陈德华先走了一步。他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成的商品大红袍,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和欢迎。

  为了保证商品大红袍的质量,武夷山政府根据省内外茶业专家的意见,制订了规范性质量标准,并对茶叶市场进行整顿,实行了上市审批制度。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大红袍的声誉,使大红袍成为武夷岩茶的一个著名商品茶招牌。

  我曾花费相当的精力,搜集不同厂家的大红袍,比较它们的质量。我觉的,那些著名厂家与茶人生产的大红袍商品茶,虽说风格有所差异,但是都具有武夷岩茶香高味醇的共同特点。而与纯种大红袍相比,无论香气与汤水都显得更有层次和变化。最好的商品大红袍,综合并发挥了正岩岩茶的所有优点。同一泡茶,开初是馥郁的焦糖香,随后便出现浓郁的桂皮或姜辛香,三、四水之后,香气转成淡淡幽幽的兰花或水仙花香。五六水之后,茶汤仍保持醇厚甘鲜,回味长久。一边品饮大红袍,一边谈古说今。日月如梭,多少辉煌一时的英雄豪杰,灰飞烟灭;光阴似箭,无数不可一世的王公贵族,落花流水;只有武夷山水茶,万古千载香醇美。这,或许就是大红袍的神韵吧。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