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的未来
如今让丁宗阳颇感欣慰的一点还有,因为茶叶,“五凤还留得住人”。
全乡1.2万多人,6000多人外出务工,剩下的几乎都是从事茶叶产业。目前,五凤乡差不多有1万多亩茶园,6家茶叶加工企业。因为茶叶,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从10年前的年收入3000到5000元,增加到了如今的1.5万到2.5万左右,涨了近十倍。
而为了保住这一方资源,五凤乡也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丁宗阳告诉导报记者,几年前,县城灵溪镇有一家再生棉加工企业想要搬迁到五凤乡,但考虑到污染问题,当地政府还是拒绝了这一要求,“毕竟生态对茶叶生长的影响太重要了”。
他们希望引进一些在茶叶方面上有远大理想的企业。
几年前,随着茶叶市场日渐升温,银奥这家总部在北京的工商企业转行入主茶叶产业,通过收购等方式,在短短4年时间里,银奥在本地茶企中异军突起。
“如何扶持农业发展让农民奔小康。投入农业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就是要把苍南茶叶产业做全做好。”许明香告诉导报记者,银奥以前生产的茶叶有多种,后来苍南农业局注册了“苍南翠龙”地理证明商标,企业也开始慢慢进入龙头带动的角色。
相对土生土长的茶农,资金是银奥的一大优势。
“整合茶场、拿QS认证、做精美包装,都需要大笔投入。这些年,我们已经投入了1700多万元。在收益比较慢的农业企业,想要快发展,资金的支撑非常重要。”许明香说。
目前,除了以“名优茶”开拓国内市场,他还准备利用营销网络优势,让“苍南翠龙”走出去。前不久,企业已经和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地的客户进行了接洽,还接到了一个香港客户高达850万的订单。
在许明香看来,尽管企业每年仍亏损100多万,但他认为这是茶叶“打基础、树品牌”的一个必经阶段,而至于收益的时间,他给自己设定为第5年,粗略算来,也正好是他所看好的2011年。
在丁宗阳的蓝图里,如今五凤乡走的线路应该是“打生态牌、做差文章、走旅游路、富老百姓”。而从2005年开始,这里就借鉴杭州梅家坞生态茶叶产业建设经验,提出了打造“温州梅家坞”的构想。
“大家在采茶、品茗、游玩之后,都会购买一些‘苍南翠龙’带回去。不但红火了村里的农家乐,茶叶的销路也解决了。”丁宗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