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系傣语转音,意为坝子城。秦以前属西南夷地;两汉至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置开南节度,辖今思茅市,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宋大理国后期废节度,属统矢府的当箸袒赕(又称景董)。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开南州,隶威楚路;至顺二年(1331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今景东县)、威远(今景谷县)、干远(今镇沅县)3州,隶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府为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景东直隶厅,隶迤西道。1913年裁府改县,名景东县,属腾越道。1915年改属普洱道。1950年成立景东县,属普洱专区。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
无量雄峰
行政区划
全县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东镇4个镇和花山、大街、太忠、龙街、文龙、安定、林街、曼等、景福9个乡,共有13个乡(镇),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
人口民族
到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非农业人口2.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5%。
地理气候
景东县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境内最高海拔(猫头山)3371米,最低海拔(文笑河口)795米。地形呈现“三水夹两山”之势,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县境内面积分别为2581平方公里和174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川河、者干河属红河水系。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毫米,年均日照2131.6小时,无霜期355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景东经济社会十分落后。1950年,全县人口16.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0.06元,公路通车里程122公里,仅有中学2所,学生341人,医院1家,病床10张。到1978年,全县人口29.9万人,人均纯收入6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7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都拉移民新村(李力 摄)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围绕“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兴科教”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培植林产、蔗糖、畜牧、烤烟和干鲜果5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7546万元,比2000年增加54539万元,年均递增13.4
%,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1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468万元,比2000年增加3787万元,年均递增10.8%,高出“十五”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288万元,是“九五”期间的1.0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50万元,年均增长5.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3175万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7倍、13倍、69倍。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7692元,是1978年的14.1倍。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42.8:24.7:32.5,非农业人口比重7.9%。
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对种植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粮、蔗、畜、果、茶、烟、桑协调发展格局。粮食、甘蔗、核桃、茶叶、畜禽、烤烟、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粮食总产量12.
78万吨;甘蔗产量17.1万吨;茶叶产量3996吨;咖啡种植2508亩,咖啡豆产量40吨;核桃种植面积155795亩,产量1927吨;烤烟种植面积25411亩,产量63730担;新鲜蚕茧产量906吨。畜牧业产值248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6%。年末生猪存栏37.9万头,出栏21万头;大牲畜存栏11万头、出栏1.9万头;黑山羊是全县畜牧业的一大特色品种,存栏13.2万只,出栏6万只,远销广东、湖南、上海等地,并销往香港、澳门。
白鹭鸶与人和睦相处 (李力 摄)
林业
景东县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454.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1%,在有林地中用材林262.3万亩,防护林76.9万亩,特种用材林3.7万亩,经济林19.7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2454.5万立方米,其中,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达846万立方米。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林板、林化为主的林产品工业体系。200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4603万元,是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扶贫开发
景东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实施以来,全县实行政策、科教、干部、项目、资金、服务“六进山”,建立县处领导联系贫困乡村、单位部门挂钩帮扶贫困村社、机关干部长期驻村帮社、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4个责任制,有21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5个乡(镇),353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66个村,93个单位部门挂钩扶贫76个贫困村,232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269户贫困户。199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内异地开发扶贫项目,到2005年底,已完成10个开发区安置工作,共安置移民8876人。“九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1.59亿元,使4个扶贫攻坚乡、56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7亿元,使5.18万农村特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同时巩固了4万不稳定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完成2500户茅草房改造,改善了1.05万人的住房条件。上海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工业
新中国成立时,景东县没有现代工业。如今已形成以林产、蔗糖、水电、建筑材料等为主的各门类工业。2003年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955万元。主要产品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远销国内外。以优质核桃为原料的郝思嘉牌核桃乳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全国“科技之光”成果金奖,云南省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指定饮品及省名牌产品称号;把边乡牌白糖产品被全国糖业研究检测检验中心评为优质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景东黑长臂猿
社会事业
1989—2005年,全县荣获省、地两级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24项,部门颁发科技成果奖29项。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7%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70%、60%。到2005年末,有普通中学22所(高中3、初中18、民族中学1),职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12所,幼儿园4所(含私立2所),共有教职工3078人,中小学在校生484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积极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有卫生医疗机构22个,床位543张,卫生技术人员68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乡村医疗点241个,乡村医生343人;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清凉卫生院被评为国家一级乙等医院,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全县有线电视入网户1.3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和92.2%。
人民生活
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3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03元,比2000年增加613元,年均递增11.1%,高出“十五”计划目标4.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4元,比2000年增加1532元,年均递增
5.3%,高出“十五”计划目标1.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
漫湾电站 (李力 摄)
景东通过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利用切出的老河道开垦农田置换出土地,再进行拓城建镇——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目前,一个各种市政功能齐全、交通设置合理、方便群众生活、具有优美和谐生态环境的新型县城正在崛起。
景东通信设备先进,网络健全,中国移动覆盖了全县各乡镇,县城和部分乡镇已开通中国联通,县内可上宽带网,仅固定电话用户就达23000多户。交通状况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3437.2公里。
农田水利
2005年,全县投入使用的水利工程9115件,其中中型引水工程1件、小型水库15个、小坝塘41个,总蓄水量1950万立方米。近10年来共支砌三面光沟渠106公里建成“五小”水利工程3293件,蓄水总量为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37%。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32.3万亩,其中吨粮田2.2万亩。
民族乐器-大筒、长号 (李力 摄)
电力交通
除国家投资建成的1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漫湾电站和在建装机容量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外,到2005年末,全县建成电站13座,装机容量5780千瓦,年发电量2531万千瓦时,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100%的乡(镇)、村和98.7%的农户通了电,农村电网改造正顺利实施,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2473.3公里,其中,省道113.7公里、县道671.6公里、乡道1317.8公里,公路密度达55.38公里/百平方公里。100%的村民委员会己通公路。
邮电通信
2005年,全县电话交换总容量2.38万门,电话机用户1.5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4.46部,互联网用户547户;移动电话5500部,普及率每百人1.56部;全县有18个报刊发行点,累计发行报刊11.6万份。
城镇建设
现己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文井、者后、花山、大街、漫湾、太忠等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的小城镇群体。川河整治工程共置换土地960亩作为新城区建设用地。2005年底,县城建设面积2.4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8万人,城区绿化面积33.32万平方米,新城区“三纵两横”共16966米街道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正在分步实施,全县共有各类市场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