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梧州一夜之间也涌现出许多和六堡茶相关的茶庄。街面上每走数十米就有一家或大或小的茶庄,其他“兼售六堡茶”、“代销正宗老茶”等的超市或小店更是数不胜数。供不应求的六堡茶还极大地刺激了市场商机,记者从市相关农业部门了解到,近两年来对六堡茶的投资成为了农业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在2009年梧州市已完成招商引资签约的10个涉农项目中,与六堡茶相关的项目有3个,包括了六堡茶产区和后期的加工等项目。总共2.09亿的合同投资额,六堡茶的3个项目就占据了1.32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六成以上。
少数商家跟风炒作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梧州市场也开始渐渐出现“炒作抬价,以次充好”的情况。如2008年前发生抢购狂潮的普通六堡茶,由于被认定质量上乘,这批被囤积数年的茶叶甚至还被部分商家重新包装,冠以其他品牌重新出售。通过一些概念的炒作,这些茶叶的售价比当时的出厂价高出了一大截。这一局面令不少有识之士回想起2006年的普洱茶市场。 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由于炒作,云南普洱茶价格在一年多内狂翻近20倍。但2007年5月之后,短短一个月内,普洱茶价格就回落了七成左右。而且2008年春节后,云南各大普洱茶生产厂家纷纷推出低价新品种,至此普洱茶价格更是长期低迷。
“抬价”、“炒作”的恶名一旦与茶叶挂上钩,将严重影响了该品种茶的正常增长与发展。由于近年来的畅销,目前梧州市销售的六堡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价格虚高和货不对板的问题。市面上还有一些商家利用六堡茶“越陈越香,越久越贵”的老茶风,向初学者高价出售做旧的“假老茶”。
业内人士分析,六堡茶的前景看好,大大小小的游资已经进入了生产和销售领域。但由于技术与管理含量相对不高,目前生产六堡茶的门槛相当低,甚至有一些完全不懂六堡茶的商人拿着几十万的资金就进入生产市场。但因为六堡茶制成后需要长年的存放后,才能具备“红浓陈醇”的品质,这个过程将长期积压生产厂家的流动资金,因此一些资金紧张的小企业,可能会通过难以保证生产质量的“捷径”快速做旧茶叶并将其迅速推向市场。
依托礼品市场做大品牌
由于地区经济实力的制约,梧州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市场的规模均存在不足之处。有爱茶人士表示,包装与策划能力有限,制约了梧州六堡茶的销售规模。
鸳江丽港一家茶庄的老板斯先生告诉记者,游客是该店销售六堡茶的目标群体,但他们对高档六堡茶的关注度极为有限:“销量最好的是一些礼品包装的中低档六堡茶,虽然礼品装六堡茶客观上推动了本地茶叶的销售,但我们难以确定外地茶友是将其真正地消耗和饮用,还是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摆设。”
新兴二路某开业多年的茶庄负责人何启良则表示,会通过礼品包装敲开外地市场的大门。“店里会尝试与外地的茶庄进行合作,推广以本茶庄命名的礼品装六堡茶。这种六堡茶的等级直接由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把关,外地的市民无需来到梧州就可以品尝优质的六堡茶。”
而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内部监控六堡茶的生产质量外,梧州旅游业一旦有了长足发展,对于向全国推广六堡茶将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桂林、南宁、北海、梧州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发展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加强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规划对于六堡茶扩大影响力来说是一个重要契机。只是六堡茶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必须注重六堡茶商品的中低端市场,尤其是针对游客的礼品茶市场的合理培育。如果每个来梧旅游的游客都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六堡茶,既有利于六堡茶的普及推广,也有利于形成忠实的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