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为什么这样红
发布时间 2011-11-16 浏览 42788 次
制之工艺独到,泡之讲究功夫,品之入定静心。

  种之优越佳境。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文本中,认定武夷岩茶产于“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其实明代学者徐火勃等早就说过:武夷山具“灵秀之气”、“土气宜茶”。现代茶叶大家吴觉农、林馥泉、王泽农、张天福等在武夷山办茶场、研究所时则通过实地考察、科学测定出它“宜茶”的根据,包括地形、生态、土质、温度、雨量、湿度、日照、云雾等因素。此境乃上苍所赐,非人力可为的。大红袍立于其最佳之境,“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自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管之认真科学。古今武夷山人视岩茶如珍宝。古时茶园必用石头垒砌围护,甚至单株之茶也围筑成盆景。每年必定要下挖土、平山、锄草三道工夫,那时没有化肥,只靠填客土、盖绿草以提高地力;有虫时只用山中草药喷洒。如今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产量提高,过去那些办法是很难行通了。但茶农在施化肥、喷农药时,大都讲究科学,特别是对大红袍等极品茶园的管理更是慎之又慎。他们增强了精品意识,不盲目追求产量,所以一年大多只采摘一次,多则二次,以提高青叶的内含物,保护茶树良好生长;科学施肥,以减少化肥、农药残留。可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环保、生态、卫生、放心的饮品。

  制之工艺独到。武夷岩茶,特别是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倒(也叫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关键人物青师傅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这是电脑也难以为之的。所以其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如今大多已改用机器制茶,但是其机制原理仍是和传统工艺是相承、相通的。所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这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泡之讲究功夫。大红袍作为典型、传统的武夷乌龙茶之珍品,其冲泡方法采用的是功夫茶艺。既富于文化内涵,又有观赏艺术价值。对此,《武夷茶艺》已作了挖掘整理。其主要的注意事项是:

  环境至少要通风、明亮、干净、卫生。

  茶具要适宜白瓷盏杯或紫砂壶

  用水,最好选用山泉水。都市中要用纯净水或真正的矿泉水。水要煮沸,但不能煮老(反复开)。

  茶量要与盏壶相适应。茶过少则汤淡无味,过多则味浓苦。茶与水比例一般为1:20左右,这是常规,也可根据饮者要求而加减。

  泡时,第一泡约为20~40秒钟,以后逐步延长。但也可视茶品、饮者而变。如茶的发酵程度轻重之别、新陈之分、细粗之异,而灵活掌握。

  这是关乎到饮者体味大红袍的要举,切不可随意为之,以防亵渎了佳茗的高贵品位。

  品之入定静心。大红袍与其他武夷岩茶一样,“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因此,品茶时,要细心、静心、投入。

  凡此这些,又进一步提高了大红袍的内质,丰富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大红袍晋为高端国茶。我们当以王者尊之,发扬其光大。(黄贤庚)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